当前位置:首页 > 徐州新闻 > 要闻 > 正文

一庭书华耀古今

2022-01-06  来源: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编辑:薛鹏
2022-01-06  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李靖

江苏徐州地区的书院最早出现在元代,徐州城区的书院则创于明嘉靖年间。据考证,明、清两代,在徐州曾经出现过姜公书院、养正书院、河清书院、聚奎书院、川上书院、吕梁书院、镜山书院、歌风书院等多所书院。而以位于徐州城南云龙山西麓黄茅冈的云龙书院最为著名,其规制最为完备,前后延续时间也最长。虽然云龙书院仅存不到两百年时间,却留下了经年的芬芳,形成了“以诗书为堂奥,以性命为丕基,以礼义为门路,以道德为藩篱”的书院精神,培养出如丁泗吉、徐树铮、张伯英、王学渊、韩志正、祁世倬等栋梁之才。这些人在学术探索、教育改革、民主革命等方面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云龙书院对徐州地区文化教育、学术思想的影响延续至今。惜乎,一所煌煌学府,兴诸敦化义学,圮于辛亥愚蛮兵燹。云龙书院始自1721年,因此下逮1917年,共存在196年。

2012年2月中旬,市委、市政府顺应民意,从打造城市文化名片、推进“文化徐州”建设的高度出发,决定在原址上重建云龙书院。2013年4月启动重建工程,至2015年10月立碑纪念重建落成。2016年8月26日,市委、市政府举行云龙书院重新开院仪式。至此,沉寂了百余年的云龙书院又掀开了新的一页!

复院5年来,云龙书院面向徐州市以及周边地区广大公众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方历史人文以及现代科技知识的传播和普及工作,成为彰显徐州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深厚底蕴、助力建设文化强市、促进对外文化交流的又一个阵地和窗口。到目前为止,云龙书院已成功举办公益讲座465期,现场直接受众达10万人次,网上上线听众逾百万人次,同时还配合讲座举办了大量的书画作品、历史图片、书院文物等展览,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复院以来,相继有数十批党政代表团、兄弟书院、文化团体及国际友人到云龙书院参观访问、学术交流,提升了云龙书院的社会影响力和文化感召力。云龙书院目前已经成为徐州市重要的文化符号、文化地标,成为百姓认可的徐州文化高地和不可或缺的人文知识传播殿堂。

2021年是云龙书院始创300周年、复建开院5周年。藉此,云龙书院开展了系列活动,受到业界、学界和市民百姓的广泛关注。那么,云龙书院是如何从传统书院向现代书院转型的呢?作为云龙书院复院以来的运营者和操盘手,笔者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阐释。

模式构建

建设现代书院的机制保障

早在2016年年初,制订运行管理方案时,书院主管部门就从运营模式、目标定位、机构设置、功能设计、资金使用等方面,明确了云龙书院的运行原则和管理办法。其中举办模式是其亮点,也是能否实现书院既定目标的关键所在,更是云龙书院“长治久安”的制度性保障。这就是“政府支持、部门管理、高校支撑、社团运营”的运营模式。所谓“政府支持”就是政府用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给予书院以适当的资金支持,从财力上保证了书院的可持续发展;“部门管理”就是将书院交由徐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进行行业行政管理,并给予一定的业务性指导;“高校支撑”就是依托江苏师大等驻徐高校的师资为基本力量,开展公益讲座和学术交流,保证了书院常态学术活动的可持续性和高水准;“社团运营”就是成立徐州市云龙书院理事会、监事会,并将云龙书院注册为民办非盈利企业,以社团的形式进行规范性营运。

书院理事会成立后即以既定的举办模式为准则,确立了书院讲学、交流、展示的功能定位,即运用线上线下的平台,以弘扬国学经典、传播社科知识、提升市民素质为己任,以公益性为原则,向广大市民免费开放,使之尽快成为徐州的文化高地,进而建成全国一流现代书院。在具体运作模式上,经过探索性实践,书院理事会还制定了“书院+高校+媒体”的运营模式,即以云龙书院周末大讲堂为讲座平台,以江苏师范大学等高校的优质师资队伍为学术支撑,以徐州报业传媒集团所属三报和云龙书院公众号等为推广媒介,以期在较短时间内把云龙书院的品牌打出去、叫得响。

复建运营五年来的事实表明,云龙书院的举办模式和运营模式(亦称双模式)已经或正在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成为云龙书院建设全国一流有影响现代书院过程中的重要抓手和保障。同时,这些诸多优势和元素的有效叠加,业已成为合力驱动云龙书院有效运行的助推器,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预期,且这种举办模式和运营模式在全国书院界也是绝无仅有的,因此受到了媒体的追捧。

公益讲座

筑强文化高地的品牌所在

周末公益大讲堂是云龙书院着力打造的文化品牌,也是现代书院核心价值所在,更是书院向广大市民弘扬传统国学、传播社科知识的重要阵地。从2016年8月26日开院以来,书院周末公益大讲堂每周推出的两场公益讲座已成为不少市民朋友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大餐,并日益成为他们心目中一道亮丽的城市文化风景。为此,上至书院理事会,下至书院普通工作人员,均形成了共识,并做足了功课。

首先,由江苏师范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徐州工程学院人文学科的师资担纲书院周末讲堂主讲嘉宾。到目前为止400多个讲座中,有近一半的主讲嘉宾为这些学校人文学科的教师。抑或是当地高校学者的缘故,他们的讲座既有学术水平,又很接地气,很受市民听众的喜爱。

其次,书院邀请一批当地社会贤达加盟到周末公益讲堂的师资队伍中来。他们中既有学有专长的领导干部,也有术有专攻的学界精英。也正由于他们的积极参与,既丰富了讲座选题的多样性,也拓展了主讲师资构成的多元化。他们的选题以徐州地域文化、乡邦文化为切入点,讲的都是与徐州相关的人和事,因此很容易与听众引起共鸣,受到了市领导的高度关注。尤其是2019年下半年以来,云龙书院藉此地方文史讲座备受青睐的现实,及时成立了书院地方文史研究中心,开辟了以关注当地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遗存为要旨的“徐州人讲徐州故事”专栏,组织专家学者和社会贤达参与其中,目前此类讲座已举办64场,深受广大网友和市民百姓的欢迎。

再则,按照公益讲座“季有大家、月有名家”的运营要求,书院通过院际交流和培训机构邀请的名家、大家走进云龙书院,成为周末公益讲座的最大亮点。其中,仅曾经给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讲课的专家就有2位,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嘉宾有6位。特别是央视“百家讲坛”重要主讲嘉宾、中国宋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南京大学特聘教授莫砺锋先生题为《唐宋诗词的当代意义》的讲座,在徐州市民中引发了一股唐宋诗词热。现场人头攒动,互动气氛热烈,为近年来徐州文化活动氛围之鲜见少有,也由此引发书院急购便携式凳子,以备热点讲座时听众爆棚之需。之后,北京大学特聘教授傅刚、中国社科院历史所所长卜宪群、著名诗人郑愁予、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林乾、中国军事科学院战略部原部长姚有志将军、中国社科院民族所研究员邸永君等名家、学者纷纷受邀前来云龙书院开坛授课,在广大市民中迅速掀起了一股崇尚国学经典、醉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

为了扩大云龙书院的社会影响力,书院还与当地媒体联手策划了“徐州版的诗词大会”,邀请曾参加中国诗词大会并取得优秀选手奖的邳州女教师李慧做客书院大讲堂,上演了一幕《我眼中的古诗词》精彩演讲,在市民中尤其在青少年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也为书院今后开展传统文化普及工作做了有益的尝试。

另外,除每期通过《徐州日报》《彭城晚报》《都市晨报》向社会预告讲座信息外,还推出云龙书院微信公众号、QQ群、微信群等。尤其是书院联手徐州报业传媒集团汉风号APP和徐州广电传媒集团无线徐州APP,对每周两次的周末公益讲座进行现场直播,并可观看视频回放。至此,周末到云龙书院听讲座、线上看书院讲座直播,在不少市民中已形成一种文化期待。它使书院讲座从“小众”变“大众”,打破了时空的局限,让更多的市民足不出户便能享受精彩的文化大餐,体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一点,新冠肺炎疫情出现后的线上讲座听众剧增和听众结构的显著变化就很能说明问题。又比如2020年10月徐州首届汉文化论坛期间,由云龙书院具体承办的“云说两汉”系列汉文化网络讲座,借助于主流媒体的网络直播平台,使“云说两汉”5场讲座受众达30多万人次,充分显示出“优质讲座+优质传播平台”的巨大魅力和超强影响力。

文化惠民

转型现代书院的使命担当

云龙书院是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精心打造的文化惠民重点工程,而贴近百姓进行主题策划则是云龙书院公益讲座和文化展演活动的最大亮点。为此,云龙书院围绕重要节点,精心策划,筛选讲题,开办了一系列热门专题讲座和文化展演活动。如去年4月启动的“传承红色基因,践行初心使命”党史系列讲座,至11月底已举办41场。讲座以汇聚高校和地方高端师资、讲座内容高端大气接地气、传播手段高端先进方便收看的新形象,创造了云龙书院系列讲座的新高度,有力有序有效地配合了全市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受到了市委领导和有关部门以及广大网友的肯定和赞誉。

为了进一步活跃院友的文化生活,提升书院在普通百姓中的影响力和文化感召力,云龙书院又相继成立了“清平乐”合唱团、“沁园春”朗诵艺术团两个极具书院特色的文化展演团体,并结合书院的功能定位,策划举办了四季诗会(春之曲、夏之声、秋之韵、冬之歌)。该诗会以诗歌朗诵、情景表演、歌舞等形式,讴歌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给人以满满的正能量,使中华优秀诗词通过这种崭新的艺术形式走进百姓生活。其中,“永远跟党走”庆祝建党100周年大型诗会,以及“建院300周年庆典”等展演活动,精彩纷呈,场面壮观,市民反响热烈,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据统计,每场演出的直播点击量都在3万人次以上。另外,云龙书院“沁园春”朗诵艺术团还被中国诗歌春晚评为“2020年度全国十佳朗诵艺术团”。

一庭书华耀古今。历经300年文化积淀和5年来新业中兴,传统的云龙书院如今已经形成了以周末公益讲座为龙头、以多个研究中心和展演团体为两翼、以融媒体特别是云直播为推广介质的现代书院雏型的发展新格局,并开始向着建设全国一流现代书院的目标奋进。

(作者系徐州市云龙书院理事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云龙书院常务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