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汉王白山头 感受神话仙境
白山头上怪石嶙峋。
文/徐报融媒记者 吴云
图/徐报融媒记者 周杰
“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如果你登上铜山汉王的白山头,一定会对苏轼《放鹤亭记》中的这句话有所感悟。白山头,山高不过百余米,山上布满白色的怪石阵。四周群山如黛,传说王母娘娘也曾被这里的美景所吸引,还在山上留下了脚印和碗、盘子。山下的白山头村内,有清代的房屋、宋朝的老槐,历史与神话的交融,给这里增添几分神秘的色彩。
上月25日上午,探访团队来到白山头,冒着凛冽寒风登高怀古。
200年的老房子
和千年古槐树
沿着玉带大道向西南直行,很快就抵达汉王镇的白山头村。这里大部分都是二层的自建小楼,冬日的村庄悠闲静谧。
在一排排白墙红瓦的楼房中,几处石头建的老房子颇为显眼。村民说,这些石头房子大部分有五六十年的历史,现在很少有人居处。村中最老的一座石头房子建于清代。房子面东而建,厚厚的青石台阶足有7层。台阶上方的大门早已消失,两侧围墙上还留着清晰的门栓印迹,并雕刻着简洁的云纹图案,寓示着吉祥如意。门户上方的券顶保存完好,但南侧的围墙已经倾斜。院内,几间房屋的石墙还显得古色古香,只是房顶早已换成了新式瓦片。
房屋主人是年过八旬的蒋相达老夫妻。“这房子已经200多年了,以前是三进院子,后面一进院子改建成了楼房,现在只剩下这些了。”蒋相达说,去年秋天,有一群外地人来这里拍电影,他在剧中跑龙套,只说了一句台词。远在包头的亲戚在手机上看到这部电影,一眼就认出了他。
比老石头房子年代更为久远的,是村里的一棵老槐树。老槐树在一片老旧的石头房后面,甚为僻静。树干遒劲苍老,需要三人合抱,部分树皮已经脱落,中间裂开一个大洞,已经被熏成黑色。树高约5米,两根苍老的、断裂的枝桠伸向天空。
“这棵树还活着,春天会发芽。它跟楚王山上的那棵唐槐很相像,年代非常久远了。”文史学者于克南抚摸着树干说。树上,系有一块铜山区绿化委员会今年新挂的铭牌,上面标注的树龄是1000年,推算应该是宋朝时期。令人遗憾的是,老槐树周围并没有设置护栏之类的保护措施。
王母娘娘的“脚印”“餐具”
村庄后面就是白山头。冬风瑟瑟,天气阴沉,山脚下有几棵榆树,树叶已经全部掉落,纯黑色的树干、灰色的石头与白色的天空构成了一幅沉静的水墨画。
白山头不高,但没有台阶,山势也较为陡峭,爬到半山腰会有些气喘。山上长满了黄褐色的不老草,听说一场春雨过后就会全部变绿。
满山白石嶙峋,星罗棋布,这就是白山头名字的由来。站在山顶,只见周围群山起伏、薄雾缭绕,隐约能看见苏宁广场和萧县县城。美丽的闸河依山而过,直通玉带河,水面如镜。村民的楼房包围在群山之中,远处不时传来几声鸡鸣,愈发感到宁静、悠远。
在于克南的指引下,我们找到了传说中王母娘娘的“餐具”和“足迹”。
硕大的白石上,几个天然形成的石坑形状可爱。有的又深又圆,形似大碗;有的坑口较浅,圆形、三角形,形状不一如同“盘子”;还有一个带把的,如同一个大勺子……
这些奇特的景象,在白山头附近民间形成了美丽的神话传说。几年前,于克南曾在探访中听年长村民讲述过传说:王母娘娘听说白山头的美景后,带着七仙女前来游玩。清风拂面,鸟语花香,不知不觉已到中午时分。于是,众人就在山上做起饭来,不大一会儿就备好了丰盛的饭菜,闸河的鲤鱼、丁塘湖的螃蟹、黑凤山的野鸡、菜山的时蔬,都是汉王当地特色。但是,没有餐具怎么办?只见仙女们各显神通,在大石头上一划就是一个碗,一转身就出来一个盘子,再一伸手又多了一个勺子……热闹的王母家宴开始了,美味佳肴香气四溢,结果把张果老的毛驴吸引过来。毛驴趁着王母娘娘聊天,左偷一口右偷一口,气得王母娘娘用棍棒追赶,于是都在白山头上留下了脚印……
沧海桑田的巨变
传说中的“毛驴蹄印”圆圆的很可爱,“王母娘娘的足印”形如三寸金莲。那么,这些神秘的印迹到底是如何形成的?
于克南分析,白山头可以说是一个“袖珍”石林,属于喀斯特地貌中的漏斗形态,“王母娘娘的小脚印”、“毛驴蹄印”,还有盘子、碗等“餐具”,都是漏斗形成过程中留下的痕迹。
白山头还有不少宝贝,黄褐色的竹叶石晶莹美丽,上面呈现出清晰的竹叶状图案。据说,竹叶石的产量以铜山最大,品种也最多。明清时,为了修缮皇宫的地面,开采了不少竹叶石。在玩石兴起的时候,很多人都来汉王寻找竹叶石。
于克南曾经在白山头捡到一块小巧玲珑的“木化石”,长约15厘米,表皮上还附着斑斑点点的钟乳石,清晰的年轮一圈又一圈,宽窄不一,应该是宽的部分向阳朝南,窄的部分向阴朝北。
白山头西临天然闸河,南望马场湖。于克南在清同治《徐州府志》中查阅到关于白山头的记载:“西临闸河为白山头。”清代诗人张太平曾在诗作《春日感怀用云门岁暮韵》中记载了这里的湖光山色:“湖村环抱小溪湾,心妙频频静掩关。摄念紫藤香一炷,盖头黄草屋三间。”山村野景,宁静祥和,人在景里,景在画中。如今沧海桑田,黄草屋变成了楼房,小溪湾变成了碧绿的河流,汉王镇成为全国文明村镇、全国千强镇。假若张太平再世,又会发出怎样的感叹呢?
(文史学者于克南提供部分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