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徐州:以法治惠民为核心,让“城市治理”名片更加闪亮
◎徐报融媒记者 王彬
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提出,今后五年,要高质量推进“八五”普法工作,积极推进诚信江苏建设,使法治和诚信成为江苏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显著优势和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徐州坚持以法治惠民为核心,以法治文化为引领,以健全机制为保障,全力打造互动性服务型创新型法治宣传教育新模式,为徐州更好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城市文明水平和城市软实力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法治正成为徐州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城市治理的闪亮名片。
■法治护航社会治理
在徐州城乡,法治理念不知不觉间早已结出累累硕果:
一个个名为“公检法三人服务小组”的团队,常年奔波于新沂市30家重点企业,向企业提供优质法律服务,全面护航企业高质量发展;
每年新学期开学之际,徐州经开区法院的7名法治副校长,就要前往辖区内的中小学校向老师、学生提供一堂生动有趣的“法治微课”,全面护航少年青春;
在贾汪马庄村,潘安湖派出所的驻村民警和村委会创新“法治+自治”管理模式,将村民的生活理念引向“懂法、依法、守法”,全面护航乡村振兴;
……
包括“法律明白人”“普法讲师团”在内的7支普法队伍,共计约30多万人的服务队伍,在“七五”普法期间,共计开展法治宣传活动2万余场次,提供法律咨询6万余次,惠及群众1000多万人次。
目前,徐州把8242名法官、检察官、警官、律师,编入了全市的10901个网格。“三官一律”投入基层后,立刻发挥出强大的助力作用。
在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涵养下,徐州“法治之花”枝繁叶茂,市民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秩序,已经成为法治徐州的鲜明标识,成为城市软实力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打造法治建设徐州品牌
在白云山法治文化公园里,附近市民前来休闲的同时,不忘学习公园内的法治名言警句,这是我市建成的最大的法治文化主题公园。
为了优化法治宣传氛围,实现普法阵地的全覆盖,我市抓住城区改造、新农村建设等契机,借势发展基层法治文化阵地。如今,县(市)区建设法治公园(广场);镇级法治文化广场、公园、长廊;村级法治文化阵地、“农家书屋”遍布城乡。
在徐州经开区,全国首个区域性法律服务产业园——淮海经济区法律服务产业园运营以来,已完成入驻法律服务机构12家,吸引高端法律服务人才130余人。
产业园的成功,吸引了北京、南京、杭州、苏州等十余市先后来我市学习考察。省司法厅评价徐州利用“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区位优势,推动区域性法律服务产业园建设,促进跨省际区域法律服务合作,交出了一份高质量建设法律服务产业园的徐州答卷。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我市创建全国首个区域性法律服务产业园,既是推进工业立市、产业强市,打造淮海经济区法治中心城市的必然要求,也是徐州当好地区法治建设排头兵和创新发展先行者的使命所在。
■普法宣传下“真功夫”
2021年11月11日上午,徐州市召开2021年度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履职评议报告会。评议会上,8个被评议单位通过普法视频、现场汇报、你问我答等环节现场展示了本单位普法履职情况。
此次评议是徐州市第二届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履职报告评议活动。在上年基础上,突出了公众参与,引入第三方评议,组建多元化评议团,特别是你问我答环节,评议团就当前社会热点难点普法问题进行提问,汇报单位结合“谁执法谁普法”工作职能现场作答。
“没有真普法的经历,答不出那些问题。”一位被评议单位负责人会后如是说,“谁执法谁普法”履职评议活动,压实了相关责任单位的普法责任。
在普法与法治、普法与德治融合上,徐州不断积极探索,肯下“真功夫”,从学龄儿童,到耄耋老人;从传统渠道到借助新媒体手段普法,人人参与法治建设。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尊法、信法、守法、用法、护法的良好社会风尚正在形成。
未来的“八五”普法中,徐州将贯彻落实省、市党代会精神,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加快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持续提升公民法治素养,不断增强普法宣传教育质效,积极推进普法与依法治理有机融合。
编辑:崔东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