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徐州新闻 > 要闻 > 正文

守正创新保平安 利民惠企固初心

2021-12-24  来源: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编辑:杨庆宇
2021-12-24  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徐报融媒记者 郑微

今年以来,全市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48.6%和42.2%,为企业发展营造了最优安全环境……成绩的背后,离不开市应急管理局全周期管控安全风险的努力。

市应急管理系统以全力创建首批省级安全发展示范城市为统领,创新推出安全生产“网格化”、“桥长制”、安电惠民、安电惠企等一整套为民利企、极具徐州特色的创新创优做法,筑牢安全生产防线,办好为民实事。

“坚持党建引领,持续推进‘党建+业务’深度融合,创新创优办好为民实事好事,提高风险防控、抢险救援等各方面应急能力,实现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全力保护好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市应急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王洪华思路清晰且明确。

■擦亮党建品牌 汇聚创新动能

“我们充分利用办公区走廊,精心打造了党建文化长廊,成为局机关党建工作的新窗口、党史学习的新载体、党员教育的新阵地。”市应急管理局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张建介绍道。

党建文化长廊的建设,折射出市应急管理局党建工作的全面加强。该局党委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应急管理全过程各方面,今年以来,创新打造“党徽映‘五心’当好‘守夜人’”应急机关党建品牌,积极探索党的建设与中心工作“同规划、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的“融合党建”新路径。

第一党支部实施“安电惠民”工程,推广应用居民家庭漏电保护器;第二党支部建立“助矿帮扶”机制,提高煤矿防治冲击地压灾害能力;第四党支部创新推出“徐小安”系列安全科普动画,普及“救命”知识……市应急管理局5个支部依据所属支部核心业务,推动“党建+业务”深度融合,构建起一批真抓实干的“一支一品”“一支一项”“双联双促”项目,实现应急管理全域联动。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由“两张皮”到“一颗心、一股劲”,推动全市应急管理系统队伍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不断强化。

■筑牢生产防线 提升本质安全

当前,我市依托社会治理网络,创新推进安全生产“网格化”实体化运作,统筹使用社区综合网格员,全面整合灾害信息上报员、保险公司理赔员、液化石油气配送员等组建安全专业网格员。高效发挥网格员在安全风险管控、隐患排查治理、事故灾害预防等方面的信息员、预警员、宣传员、巡查员作用,释放“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社会治理机制效用,推动形成“将风险视作隐患、将隐患视作事故、及时处早处小处了”的监管成效。“通过随手拍上传风险隐患点,从而形成‘大安全、大家管、人人都是网格员、个个都是监督员’的良好氛围。”市安委办巡查督查处处长刘立刚说。

为强化科技支撑,市安委办、市应急管理局全面整合在用部、省系统,创新开发徐州市安全生产监管信息化系统。该系统为全面构建全行业领域安全风险辨识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与运行、城市安全风险预警等重点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科技信息化支撑。

市应急管理局还创新开展“安全风险上报平台用起来、安全生产‘双重预防机制’公示栏竖起来、安全提醒小喇叭响起来、安全风险隐患降下来”的“三起来一下来”安全提升行动,让企业员工看到听到身边的风险隐患和防控措施,并做到对存在的风险隐患限期闭环整改。创新提出“桥长责任制”,有效解决桥梁安全“谁来管、管什么、怎么管”的问题。

展现应急力量 深入为民惠企

“政府部门联合上门检查,一次性检查告知安全、消防、环保等方面的问题隐患,指导我们集成整改,大大减轻了我们的负担。”徐州大自然德森堡木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魏坤对“联合会诊”赞不绝口。

为了避免多头检查、重复执法,市应急管理系统创新开展“会诊式”执法检查,系统集成各部门检查方案,做到问题隐患一次性清单交办。“现在‘联合会诊’统一了要求,我们可以放心生产了。”魏坤高兴地说。

在各类检查过程中,市应急管理局还坚持推行说理式执法,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让执法既有精准度、更有温度。坚持严格“线下执法”,全面使用省执法系统,全程接受省纪委监委监督,杜绝“人情执法”。在今年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履职评议中,市应急管理局荣获一等奖。

市应急管理局创新实施“安电惠民”“安电惠企”工程,对全市59.3万农户和15.48万家中小微企业全覆盖安装漏电保护器,从源头上遏制“小火亡人”事故。据悉,实施“安电惠民”“安电惠企”工程后,电器火灾同比下降48.2%,且未发生一起亡人事故,成效显著。

今年,我市将未经消防审验既有建筑整改列入攻坚项目,进一步提升企业本质安全,筑牢高质量发展根基。针对全市4912家此类历史遗留建筑,市应急管理部门联合住建、公安、自然资源和规划、消防救援等职能部门因地制宜探索解决路径,根据既有建筑的不同经营业态,开展分类治理、实施常态监管,有效将“一关了之 ”变为“整改达标即可经营”。一批学校、医院、养老机构等人员密集场所安全隐患得以消除,一批生产经营单位通过整治打开生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