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草一木总关情
|
||
|
◎文/徐报融媒记者 吴云 见习记者 陈小凡 图/徐报融媒记者 周杰
12月10日,冒着初冬的寒气,81岁的退休老人葛成立登上泰山,抚摸着一处露出地面的树根,惦记着是否需要加强人工管理。葛成立1958年就开始从事林业工作,退休后仍然心系徐州林业发展,40万字的《徐州林业志》已经成稿。这位森林“守望者”的理想是建设顶级森林植物群落,“我们这一代人是无法实现了,需要一代又一代的林业人接力奋斗。”
从无到有 用毕生心血植树造林
秋冬季节,葛成立老人家中始终不断的水果就是大沙河苹果。“现在的大沙河苹果栽培方式先进了,产量上去了,但口感还可以再提升。”作为曾经在大沙河畔植树造林23年的林业人,葛老对那里有着深厚而又特殊的感情。
葛成立出生于1940年,江苏泰州人,1958年毕业于南京林校。18岁时,他从山清水秀的苏南被分配到位于大沙河下游的沛县果林场,这是一片30000余亩的沙地,被称为沛县的“西伯利亚”。“我们当时住在沙地旁的瓦屋里。每天早上醒来,被子上都是薄薄一层沙子;吃的饭菜用水冲一冲,碗底也都是一层沙子。当时还流传着一句民谣,‘老头活到88,吃下去的黄沙能埋他’,特别形象!”说到这里,葛老哈哈大笑起来。
就在这样一片荒漠上,年轻的葛成立带领200多名村民,用最原始的铁锹和水桶,花了五六年的时间植树造林,终于让这片沙地变成了绿洲。
完成了植树造林的使命,葛成立带领农民一起种苹果,引进金帅、元帅作为当家品种,到上世纪70年代,大沙河苹果成为了全国一流品牌,1978年在徐州地区第一次科技大会上受到了徐州地委表彰。
1981年,葛成立因工作出色被调至徐州市多种经营管理局工作,担任林业科科长、市护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徐州市林学会副理事长等职务。
“我来到徐州的时候,市区已经完成了荒山的绿化工作。但随着经济发展出现木材紧缺的现象,这时候我想到了意杨。”葛老回忆说,他经过大量调查及同多位林业专家共同研究后,发现意大利杨树具有生长快、成材早、产量高、易于更新和便于加工等特点。在他们的建议下,徐州在上世纪90年代掀起了意杨种植热潮。一棵棵屹立挺拔的杨树,形成了一道道绿色屏障,大大改善了徐州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
为了让徐州越变越绿,越变越美,葛成立鞠躬尽瘁,工作成效显著,1992年被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全国绿化奖章”,1994年被国家林业部授予全国“林业宣传先进工作者”。
笔耕不辍 将实践真知浓缩成书
如今已经81岁的葛成立依旧思维清晰,谈吐不凡,言语之间充满着豁达与智慧,这离不开他每天的读书学习和笔耕不辍。退休20余年,他将自己积累的林业工作知识、经验,结合徐州林业发展的历史,全部整理成文字,如今已经写了40万字,目前仍在润色中。
这本《徐州林业志》包括徐州林业生产自然环境、森林资源、林木种苗生产、造林绿化、护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等十二章,甚至还收集了林业谚语、民谣,将民间智慧也纳入其中。葛老不会用电脑打字,全部用钢笔一笔一画写成,女儿再逐字逐句输入电脑然后打印成册。
“我在退休前就开始积累这些资料,国家林业出版社跟我们签订了合同。”葛老说,他十分期待这本书的出版,希望能对推进徐州林业工作进步有所帮助。
葛成立的书桌放在二楼的窗边,老人面窗而坐,认认真真地修改手稿。为了一个专业说法和一个具体数据,葛老经常查阅、核对很多资料。
书桌旁边是一个巨大的书柜,里面摆满了与林业相关的各种专业书籍,如《林业技术实用手册》《速生杨栽培管理技术》《林业生态系统结构及空间格局》等,有的书页早已泛黄,有的显然是刚买不久。还有很多文学名著,也为葛老的写作语言功底助力不少。葛老的知识库一直与时俱进,他还坚持每天收看《远方的家》等电视节目,对生物多样性等问题十分关注,他说:“森林生态系统是一种动态的科学管理,一年一个样,我必须跟上形势。”
事实上,撰写林业志并不是葛老做的第一次“知识输出”。在1994年至1997年4年间,他就曾经组织策划、编辑了反映徐州林业的专题电视片共11部,其中9部在中央电视台二套、七套播放。如《腾飞的徐州林业》《意杨第二故乡》《丰县小江南》等,均收获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对于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葛成立从来都大方分享,毫无保留,希望更多年轻人加入到林业工作中来,为保护自然环境工作增加新鲜血液。
壮志不已 为林业发展献计献策
除了呕心沥血地写书,退休后的葛成立还一直关注着徐州林业的点滴变化,他将每棵树、每片林都看作自己的孩子,隔三岔五就往山上跑。家中院子里有几棵鸟儿衔来的种子发出的树芽,一棵棵都受到了他的精心呵护。
“刚退休那几年,我爬山的时候比小伙子脚步都轻快!”葛老看来,作为林业工作者,只有经常深入一线、现场,才能发现问题、找到规律。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时刻关注着徐州林业的一草一木,关注林业的科技创新。
十几年前,葛老发现一些山上种植的侧柏出现生态退化现象,“在徐州进军荒山的进程中,侧柏作为‘先锋树种’功不可没。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生长,它们已经进入‘中龄’,退化也是一种正常现象。”葛老说,在一些侧柏林曾经生长繁茂的林区,现在面临着因种植密度大等各种原因导致的病枯树增加、生长停滞等现象,有的侧柏只剩下树梢的一抹绿色。
为解决这些问题,葛成立和几位志同道合的老同事成立了一个生态演替研究小组,尝试通过开林窗、抚育间伐、控制郁闭度等人工促进的方式让侧柏健康生长,如今已见成效。山上一片治理后的侧柏林中,树林长势明显好转,树下长出了茂盛的灌木丛,一群喜鹊在林中欢快地鸣叫、飞翔。葛老高兴地说:“林窗打开后,鸟儿也能飞进来了,这里就形成了一个自然生态系统。”
有了侧柏打“先锋”,如今徐州山上的生态环境已经适合种植很多树种。葛老所在的生态演替研究小组在铜山一个林场引种了包括榆树在内的100余种树种,准备作为侧柏的“后援部队”使用。
葛成立最为欣慰的是,近年来徐州森林覆盖率一直保持全省领先的地位,造林护林的科技手段也不断在进步。他希望徐州林业部门下一步把工作重点放在为森林“提质”上,“林业是子孙工程,要想真正看到成效还需要很长的时间。我们的目标是建设顶级森林植物群落,我这一代是实现不了了,这需要一代又一代的林业人接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