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里的『现场会』
◎徐报融媒记者 李宁 刘作霖
12月13日,已是隆冬季节,田野间一片萧瑟。然而,在睢宁县王集镇戈段村,连片的大棚内却绿意盎然——
圆滚滚的大白菜足有十几斤重,稚嫩的蒜苗刚长到脚脖子高,藏在茂盛叶子中的菜花已经有拳头大小,翠绿的菠菜就快能采摘了……
“夏天卖完西瓜就种豆角、辣椒、大白菜、蒜苗、蚕豆、菜花,豆角卖完接着卖辣椒,一个接着一个成熟上市,村集体经济收入一年比一年高。”钻进大棚的唐久憨厚地笑着。
唐久是省委驻睢宁帮扶工作队队员,来自徐州矿务集团,担任王集镇戈段村第一书记,这一片大棚是他和村“两委”的“心血”,有点空他就钻进大棚里查看蔬菜长势。
“这个大棚里种了3000多棵大白菜,产出不会低于20000斤,现在的市场批发价是0.7元-0.8元/斤。”唐久如数家珍。
“这个棚里的蒜苗叶子怎么有点发黄?”在蒜苗大棚里,唐久招呼村支部书记陈令前和大棚管理员姚光文蹲着开起了“现场会”。
“是种得太密集了,土壤肥力不够?还是有病虫害?还是大棚里温度过高?”唐久连连发问。
“其他大棚里的蒜苗长得不错,应该是这个大棚温度稍微高了些,要勤通风降温,但下午太阳落山前就得封好大棚。”管理员姚光文经验丰富。
“7个蒜苗大棚能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容不得半点马虎。”唐久“喋喋不休”。
陈令前忍不住笑了:“老姚是行家,只要他不‘掉链子’,今年冬天大棚种植的收益不会差。”
“还是得加强大棚管理,规范化才能提质增效。”唐久有点严肃,但转眼间又忍不住笑了,“咱们大棚蔬菜今年种得不孬,‘菜贩子’早早就下了定金,咱们村集体也保证了收入。”
到底种了多少个大棚的蔬菜?唐久记得很清楚:“菠菜12个,菜花15个,蚕豆15个,大白菜8个,蒜苗7个,辣椒5个,还有2个西瓜育苗棚。”
“我们每个大棚都是180米×6.5米的,面积比普通大棚大一倍,64个大棚相当于别的地方128个大棚。”唐久一再强调,“我们一个大棚就是2亩地。”
唐久的账算得也很清楚:“2019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只有20.02万元,为王集镇28个行政村最低;2020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到50万元;2021年依靠西瓜种植增收30多万元,依靠种植水稻增收10万元,再加上这半年种植的各类蔬菜,村集体经济收入不会低于83万元,是2019年20.02万元的四倍!”
“整修了村部,硬化了道路,安装了路灯,建设了公共厕所,整个戈段村环境更美了,人心更齐了,干劲更足了,我们携手一起走向共同富裕。”
唐久的笑容一点儿都掩饰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