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举措促进『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
◎刘萼
近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部门发布《“十四五”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规划》,提出要推动资源型地区加快转型,加快培育发展接续替代产业;统筹支持试点示范与重点园区建设,在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等领域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规划明确提出重点发展徐州装备与智能制造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徐州等城市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和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近期出台的《“十四五”支持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也明确提出支持徐州等城市夯实制造业基础,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和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增强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能力;支持徐州新沂等经开区按规定创建国家级开发区。
在国家规划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蓝图中,徐州被赋予了重要战略使命,也将迎来重要的战略机遇。徐州必须趁此东风,创新发展思路,精心布局“省域副中心城市和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这盘棋。
资本牵引 推动产业要素集聚
省域副中心城市和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离不开高质量产业发展。今天的区域产业竞争已经上升到资本层面,资本对于产业要素集聚尤其是创新产业要素集聚发挥着重要的指挥棒作用。推动徐州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壮大,必须高度重视资本牵引产业发展的效应。
一是加强推进产业龙头资本化布局,推动重点企业在产业主航道设立并购基金,进一步做大规模;在新兴领域设立创新产业基金,引导智能制造装备等新兴产业集群通过资本化方式创新发展。二是充分发挥政府产业基金作用,在工程机械和智能装备、集成电路与ICT、新能源、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数字经济等领域进行政府产业基金布局,发挥引导作用。三是优化服务环境,积极吸引社会风险资本机构,引导其向重点产业投放,推动社会风险资本与区域企业有效对接。
平台支撑 推动创新要素集聚
以创新平台和创新能力建设为支撑,持续提升示范区城市产业核心竞争力。积极参与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技术转移区域中心、产学研联合科研创新平台、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区域创新平台群,提升徐州对于区域创新的集聚力和辐射力。
一是依托产业优势重点在先进装备、工程机械、新能源等领域积极申请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技术转移区域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二是依托徐州制造基地优势,推动与长三角等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建设科研创新平台,以及技术研发中心、产业研究院、中试基地等新型研发机构。通过创新平台建设,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促进区域创新链不断完善优化。三是服务国家智能制造发展战略和产业集群,打造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服务标杆工厂、示范企业,积极建设和申报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通过创新平台建设,构筑吸引更多高端人才、双创团队和科技项目的容器和载体。
城市更新 推动服务功能升级
徐州要更高质量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和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必须利用城市更新契机,精心布局和规划建设,提升城市服务能级。突出强化产业服务和消费服务两大功能,成为区域服务尤其是高品质城市服务的集聚地。
一是依托城市更新规划建设产业服务载体,进一步提升城市技术创新服务、金融资本服务水平,把产业转型升级和促进城市更新改造有机结合、同步谋划,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重点推进区域金融服务、现代物流、国际会展、知识产权服务等发展。二是通过城市更新加强和设计城市生活服务供给,推动人才服务,完善新型消费、文教、卫生、休闲服务网络建设,推动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功能完善和品质提升。三是积极完善城市信息基础设施以及市政基础设施,实施智能化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优化公共资源配置。
低碳发展 推动绿色转型示范
绿色低碳发展是未来城市和产业发展的重要主题,徐州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必须着眼大局,一方面推进自身的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另一方面打造绿色制造服务体系,承接和满足国内乃至国际绿色发展服务需求,成为淮海经济区乃至东部地区绿色低碳发展的示范与引领者。
一是加快实施城市和产业绿色化改造,打造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进绿色制造和清洁生产;提升城市再生资源加工利用水平,促进再生资源产业集聚发展,高水平建设现代化“城市矿山”,推进实施循环化改造。二是依托徐州制造优势,加快培育绿色制造服务体系。着眼我国绿色低碳发展趋势和强劲国内绿色制造需求,培育一批绿色制造服务供应商,提供产品绿色设计与制造一体化、工厂数字化绿色提升、服务其他产业绿色化等系统解决方案。三是完善城市绿地系统,依托自然基底建设城市生态绿色廊道、推进生态修复工程。进一步落实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导向,结合实际加大生态保护修复和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优化调整力度。
文化挖掘 推动城市品牌提升
珍惜和深度挖掘徐州历史文化资源,打好打足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楚汉文化、大运河文化、红色文化、工业制造文化等文化牌。擦亮文化招牌、打造文化高地,推动徐州文化振兴繁荣,形成徐州覆盖区域、辐射全国的文化吸引力。
一是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引进国内优秀文化旅游企业,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项目,丰富城市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强化区域文化及消费吸引力。二是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依托淮海战役纪念馆等重点载体,推动红色文化教育培训游学等服务,加强红色文化品牌宣传。三是充分利用工业制造文化资源。推动文化旅游和制造业融合发展,加强示范区城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工业旅游等现代服务业。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城乡发展规划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