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末当需盘好“四本账”
临近岁末,又到了争先进位“赶考冲刺”的收官阶段。围绕发展的目标定位、考核的指标任务、年度的重点工作等,各地都在为“拿高分”“获好评”而辛勤耕耘着。然而,在忙碌于“赶考”的路上,要想写出一份不负组织厚望、令人民群众满意的高质量发展答卷,很需要精准、高效地盘好“四本账”。
盘好“状态账”。有什么样的精气神,就有什么样的迎考状态。年终岁尾就是一个稍纵即逝的竞赛时段,尤其面对高质量发展和党的建设两大“必考题”,谁能善与时间赛跑,高效盘点工作,高效补短补软,高效解决问题,谁就容易拿到得分牌。临近年终,应该说大部分工作已经见底见效,但也不能否认,仍有一些工作和项目需要持续推进和落实。倘若一味地“自我感觉良好”,“躺在成绩簿上睡觉”,不仅彻底完不成工作,原本一些成果不错的工作也难得以巩固。唯有不断提级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一鼓作气的坚韧力,以“争第一”的标尺去丈量已经做过的工作,用“创唯一”的标准审视需要完成的任务,向好的学,往高的攀,同优的赛,知重负重、孜孜以求,才有可能在年度工作的收尾阶段掌握主动权、绽放鲜花朵。
盘好“短板账”。编筐编篓,重在收口。这个“口”很重要的就是短板和问题。绕着困难走,困难不会自行消失;逃避问题,问题不会自行化解。现实中,有些部门和干部往往被成绩和荣誉的“花环”蒙住双眼,不善于深层次地查摆问题,不注重系统性地解决问题,导致一些潜在的问题依然潜在,最后带来“一根短桶板、整桶水难满”的结果。成绩不说跑不了,问题不找不得了。各级部门都应该一步紧跟一步地“回头看”,多来几轮短板、弱项、问题的“自画像”,果敢亮出敢啃“硬骨头”的强烈担当,来一场补短补软、攻坚破难的速决战,最快速度、最大限度地把短板补长,把弱项补强,把劣势变优。这样,方可在年终工作的赛场上写出“精彩”、写出“奇迹”。
盘好“民心帐”。古以来,中国就将“民生”与“国计”相提并论,民生问题一直与国家发展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民心 才是最大的政治。年终岁末,当有关部门在盘点GDP增速等经济账时,切莫忘了站在普通百姓的立场上,认真算一算民生账。今年,全党上下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并把“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作为一项民心工程重抓不怠,各地围绕当地的实际也都纷纷向人民群众展示了一张张的民生实事“答卷”。这张“卷子”考的如何?就得拿出“成绩单”向群众亮一亮。既要回过头来瞧一瞧考卷上的问题回答完了没有,还要拿起“放大镜”看一看有没有“瑕疵”的地方,凡是达不到承诺标准的、得不到群众满意的,都要拿出快速度、硬措施加以补答,不见底数不止步,不获成功不罢休。
盘好“筹划账”。诚然,以往一些单位在制定来年工作计划时,总认为没有上级的部署就搞不清抓建设的方向,没有上级的方案就画不准做工作的“准星”,结果在一味地“等、靠、要”。来年“新账”固然要“新”,但需要接力的任务依然存在。近年来,江苏研究出台了产业发展、城乡建设、创新驱动、民生改善、党建强基等多份行动计划,对重点任务、重要工作、重大事项等都明确了指标、提出了要求。各地各级都应该在盘点今年工作的基础上,及早着手调研、分析、研究明年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明确哪些是“必答题”,哪些可以“自选题”,总结好今年已成优质工作的好经验,吸取好今年不太满意工作的活教训,以时不我待的强烈紧迫感和高度责任心,以“跳起来摘桃子”的勇气和自信,把来年的“新账”研透、研准、研细、研实。(秦继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