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徐州新闻 > 要闻 > 正文

小创新推动基层大治理

2021-12-11  来源: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编辑:薛鹏
2021-12-11  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徐报融媒记者 魏宁

社区治理法治化直接关系到依法治国的实现和老百姓的切身利益。

为提升社区治理法治化水平,泉山区深入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打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

泉山区司法局局长王吉祥介绍,在推进社区依法治理工作过程中,泉山区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治理,以共建共治共享为立足点,加快推进社区法治与自治、共治、德治的有机融合,依托社区优势资源着力打造“一居一品”特色品牌,以小创新推动基层大治理。

小协议撬动大治理 15万家庭签订《文明守法协议》

翟山街道姚庄社区翡翠城小区是徐州市定销房样板工程,安置了2200户拆迁居民。

村改居过程中,拆迁安置村民变居民,新身份可能会带来新的涉法纠纷、问题。如何全面提升新居民依法决策、依法办事、依法管理的水平,引导新市民适应新生活?2014年,姚庄社区在居民办理上房手续时,以家庭为单位与居民签订《翡翠城小区文明守法协议》,明确居民应遵守的法律法规、规章规定,以及11条负面行为清单,违反协议将会被“文明守法红黑榜”曝光。签订协议后,该小区居民的文明守法责任感明显增强,小区内毁绿种菜、乱搭乱建等现象很少发生。

一纸《文明守法协议》,让居民尊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大大增强。2016年起,泉山区将《居民文明守法协议》定为法治惠民实事工程在全区推广。

截至目前,全区15万余户家庭签订了《居民文明守法协议》。此外,各社区还通过居民议事会、业主大会等形式广泛发动居民参与讨论,征求民众的意见建议,制定本社区的《文明守法协议》。通过参与协议制定,提升广大居民对文明守法协议的知晓率和认可度,便于协议的推广和践行。该区还结合“美好生活 德法相伴”主题活动,组织社区法律顾问对各社区居民文明守法协议开展专项梳理,对相关条约进一步规范,纠正一些不合法的做法,将法治要求、道德内涵充分融入其中。

为了提升居民自觉践行协议的积极性和社区“主人翁”意识,区文明办在各小区出入口都设置了“善行义举榜”和“文明守法红黑榜”,成立文明守法协管员队伍来劝阻不文明行为。“通过一起参与,共同遵守,相互监督,让文明守法成为辖区居民发自内心的自觉追求。”王吉祥说。

小组织汇集大智慧 基层“援法议事”遍地开花

针对商品住宅社区、楼宇社区、城市老旧社区、拆迁安置社区不同特点,泉山区试点打造“一居一品”普法与依法治理项目,开展基层“援法议事”,形成了管道社区“夕阳红议事会”、开元四季社区“楼长议事会”、关庄社区“小马扎议事会” 、苑东社区“睦邻联系卡”等基层微自治模式,有效解决了“小区飞线充电”“老旧楼房安装电梯”“垃圾站点分类”等诸多民生难题,增强了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翟山街道管道社区为中国石化管道储运公司所在地,属企业社区。社区现有居民5000余户,13000余人,老人占居民总数的三分之一,是典型的老龄化社区。多数老同志是参加过石油会战、管道会战的老党员、老复转军人,政治素质强,群众威望高。

社区党委注重发挥“五老”作用,利用老年人的丰富经验参与社区治理,在社区建设中发挥余热,做到“有所为”。2021年,管道社区被评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

全国示范、老年友好,这一个个关键词,道出了这个老龄化社区的鲜明特点和工作亮点。据介绍,2014年,社区11名离退休老同志组成夕阳红议事会,在社区管理者与居民中架起一座“连心桥”。多年来,社区多项改革举措频出,大至加装电梯、住房调整、燃气同城同价,小至社区拟建公用厕所选址、一楼防盗网规范安装,夕阳红议事会成员均积极参与,发挥余热。

对社区会议研究的议题和社区重点工作,议事会及时给居民通报,并做好解释工作,推动社区事务共议、共治、共享。在加装电梯过程中,社区党委组织了一支由律师、造价工程师、电工、建筑师等竞标审查团队和夕阳红议事会在内的百名“电梯咨询服务队”,现场办公,采取“一梯一策”,为电梯安装“加速度”。议事会成员全程配合做好居民电梯申报签字协调工作,徐州全市老旧小区迄今安装了186部电梯,其中110部在管道社区。

为了激发社区自治活力,夕阳红议事会成员发起成立了老年“七彩公益服务队”,即红(楼道管家、红色物业)、橙(义务巡防、纠纷调解、法律援助)、黄(文明劝导、服务中心)、绿(垃圾分类、环境保护)、青(文化体育、技能培训、银龄互助)、蓝(困难帮扶、助老结对、健康医疗、心理疏导)、紫(法治宣传、政策宣讲)七支队伍。倡导“有时间做志愿者、有困难找志愿者”,营造小区自治管理的浓厚氛围,做到小事不出邻里、大事不出社区。

此外,为了发挥夕阳红议事会在提升社区治理水平、促进共建共治共享方面的巨大作用,社区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打造“民生茶社”作为议事场所,并配置法律图书柜,开展法治培训,将议事会成员培养成“援法议事”骨干和社区“法律明白人”,为议事活动注入“法治动能”。

小平台发挥大作用 “援法议事”议到百姓心坎上

泉山区把“援法议事”活动搬到农贸市场、拆迁工地、民生月谈等场所,针对小区物业收费、停车位规划、征地拆迁、邻里矛盾等问题开展协商议事,并对基层梳理出的重点建议召开督办会,确保建议办理落到实处。区政府将“援法议事”列入民生实事“六心工程”,明确经费、责任部门和责任人,确保“援法议事”全面落实、取得实效。

王陵街道海郑里社区海郑小区地处市中心,属老旧小区,有11幢楼,283户居民。因长期无物业服务,居民一直不愿意缴纳物业管理费,仅靠收取的一点停车费,临时招聘两名保安来负责小区管理。垃圾清理不到位,路灯、楼道灯坏了无人修,居民意见大,这也成了社区治理的难点和堵点。

如何解决海郑小区无物业、无人管等问题,让小区恢复正常运转秩序?协商议事会议来解决。

在先期大量走访调研的基础上,海郑里社区就物业管理议题发起协商议事会议,会议邀请了社区协商议事会议成员、区政协委员、王陵街道职能部门负责人、社区工作人员和居民代表们面对面交流、点对点协商。

大家围绕“要不要物业管理?由谁管理?收不收物业费用?以什么标准来征收物业费?”等问题进行协商。

协商议事会议本着管好小区,兼顾多数居民群众利益的原则,大家热烈发言,说出心里话,提出好建议。经过汇总意见并表决,达成“以社区暂时代管小区,按照每户每月10元的标准收取物业服务管理费”的协商共识。

协商共识在小区公示后,得到了居民们大力支持,大家都积极缴纳相关物业服务费用。

海郑里社区工作人员利用周末时间,组织社区志愿者对海郑小区环境卫生进行了整治,对路灯、楼道灯、大门门卡实施了检修,规范小区物业管理。

“通过协商议事会议,小区由社区代管以来,路灯不亮了,一个电话,社区工作人员就带着电工师傅进行了维修;树枝长高了,社区志愿者队伍利用休息时间,对树枝进行修剪;社区还组织了小区志愿者保洁队伍,及时清理小区垃圾,实施垃圾分类,小区面貌焕然一新。”居民代表李凤兰说。

海郑里社区地处中心商圈,辖区内企事业单位众多,既有老旧小区,又有高档洋房别墅,社区党委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按照“资源共享、融合发展”的思路开展社区大党委建设,积极实施“党建+援法议事”工程,取得显著成效。

社区创新“9+X+Y”援法议事机制,规范议事主体。在社区已有法律顾问、政协委员、人大代表、社区书记、第一书记、居民代表、党员代表、楼组长代表、网格长代表9类人员的基础上,根据议题需要邀请相关职能部门(X)和相关利益方(Y)参与议事,做到以“法”为基,以“协”成事、以“商”求同、以“专”提质。依托党建网格化,通过“党群服务中心+广场议事堂+家庭议事点”进行商事议事,拓宽议事阵地。

社区还创新推行“党员法治积分卡”,分为基本分、增分、减分三个部分,实行季评制、年累积法,记录党员在“援法议事”中所做工作和党员违纪违法被立案查处等情况。同时,整合社区大党委、物业管理公司、企业党组织三方力量,增强物管公司与社区大党委的协同配合。坚持党建引领“援法议事”,充分利用“党建+援法议事”平台,以“援法议事”为突破口,积极探索党建引领老旧小区治理的有效路径,先后解决海郑花园拆迁遗留、云西小区物业管理不规范、海郑小区充电难等一批涉及群众利益的疑难问题。

人人参与 人人共享 谱写“八五”普法新篇章

近年来,泉山区把法治文化建设作为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着力点,精心打造特色鲜明、创意新颖的法治文化品牌,大力加强基层法治文化建设,助力基层善治。

该区开展法律明白人培育,全区746名“法律明白人”通过“民生月谈”“援法议事”等平台参与社区治理,实现共治共建共享。运用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积极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开展公益创投项目,鼓励和引导多元化的社会治理实践,先后培育形成“老干部法律援助中心”“黄河老年骑游队”“泉山区普法志愿者之家”等普法社会组织,联合江苏彭隆律师事务所开展“法育明天 守望成长——青少年法律意识培育计划”,利用哆啦A梦、孙悟空等卡通人物在校园中发生的系列故事,向学生们普及法律知识;联合黄河老年骑游队开展“一路骑行 一路普法·民法典县区行”公益项目,骑游队利用一周的时间,骑行10个县(市)区,行程700多公里,发放宣传资料5000余册,开展普法宣传活动10余场次,真正让民法典走到了群众身边,走进了群众心里。

依托社区司法行政服务站和法润民生微信群,该区打造网上网下、线上线下法治文化产品推送模式。开展“法律顾问进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普法基层行”“司法大篷车进基层”“帐篷课堂”等法治宣传服务活动,将法治文化送到基层一线,为群众提供更方便、更专业的法律服务。

区文明办制定了泉山区“十要十不”日常行为公约,在辖区123个社区公示张贴,并通过《睦邻联系卡》发放至每一个家庭,引导群众自觉践行文明公约和行为规范。各社区结合实际制定了自己的“社区居民公约”,在社区宣传栏、楼道等处宣传推广,利用传统节日、社区邻里节等契机,发挥基层本土“草根”文化队伍作用,用身边人演身边事、说身边情,推进移风易俗,育成新风尚。

区司法局局长王吉祥表示,今年是“八五”普法启动之年,泉山区将持续加大法治文化建设力度,深耕泉山“法宝”法治文化品牌,深化“六个新泉山”建设,着力提升人民群众的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切实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新使命,奋力谱写“八五”普法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