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N”协作联动守护校园周边环境
◎徐报融媒记者 陆铭
为进一步织密校园安全稳定防护网,切实维护校园周边治安、交通秩序,确保学生上学、放学安全有序,根据我市校园安保工作实际,市城市管理局、市公安局、市教育局联合在全市所有中小学、幼儿园(以下简称学校)开展以公安民警(含辅警)、城管队员为主要力量,学校老师、保安及学生家长、志愿者等社会力量为重要补充的“2+N”模式常态化护学岗工作。
护学范围 常态化护学岗全覆盖
此次三局联动开展护学是以学校常态化护学岗行动为载体,以治理校园周边治安环境、交通环境为重点,以营造良好教书育人环境为目标,充分发挥城市管理优势,持续开展“爱心护学岗”工作,努力为广大师生营造安静有序、健康安全、文明和谐的校园周边环境。
“通过设立学校常态化护学岗,落实公安、城管、教育及学校在学生上学、放学时段和校园周边重要路段的安全保卫责任,形成多部门配合、齐抓共管、常态推进的格局,进一步整治学校周边治安和交通秩序,有效防范涉校涉生刑事、治安案件和交通事故的发生,打造学校周边优良环境,确保学生通勤安全,确保学校及周边不发生重大安全稳定事件。”市城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2+N”常态化护学岗应覆盖全市所有经过教育部门审批的学校,确保全市每所学校门前都有公安、城管、学校及社会护学力量。全市城市中小学、幼儿园及乡镇中心学校(幼儿园)均要在学生进出校园较为集中的学校门口周边50米范围内,设立(与公安联网的校园监控或公安自建监控范围内)护学岗。每一所学校原则上设置一处护学岗,确需设置2处以上的,根据需要设立。农村学校(幼儿园)依托治安联防机制,组织发动群防群治力量,做好上学、放学时段及校园周边巡逻守护工作。公安机关按照统一格式,在学校门前设置醒目的护学岗标志牌,对责任部门、联系电话、护学时间、监督电话等内容进行公示。
护学人员 “2+N”多方力量协作联动
护学岗人员组成以公安机关、城管部门为主体,学校值班领导、老师、保安人员、社区(村)联防联治人员、治安积极分子、学生家长参与,形成协作联动的综合护学机构。“2+N”护学模式中的“2”是指公安分局民警(或交警或警辅)及城管人员;“N”是指社区(村)联防联治人员、学校值班老师、保安及治安积极分子、学生家长志愿者等社会力量。
各公安分局、交警支队根据辖区实际和工作任务,统筹调配巡(特)警、交警、派出所民警、机关民警等警力和公安特勤开展护学工作,各县(市)区城管部门根据辖区和工作任务,统筹调配城管队员开展护学工作。每所学校应安排至少1名公安、1名城管护学力量;位于交通主干道、治安复杂地区的学校早高峰护学岗应安排2名公安、2名城管护学力量,下午可视情况安排1名公安、1名城管护学力量。
各区教育局、各学校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组织相应人员开展护学工作,保证上学、放学时段值班校领导、护学教师、学校保安及其他社会护学力量2人在岗在位。位于交通主干道、治安复杂地区的学校,早高峰护学岗应安排3名人员。
护学时间 根据实际科学确定时段
关于护学时间,县级公安机关(含城市公安分局)、城管部门应当根据学校实际的上学、放学时段的45分钟重点高峰时段, 科学确定护学警力、城管人员在岗时间。针对学校“错时放学、弹性离校”等特殊情况,公安、城管等部门要主动与学校联系,确定上、下岗时间,护学岗派驻单位应当及时调整人员部署,确保重点高峰时段警力在岗、履职到位。晚自习放学时段的护学工作,护学岗派驻部门应当指导学校落实安全措施。
“公安护学人员应按规定身穿警用执勤服装,民警应携带伸缩警棍等单警装备,特勤应携带橡胶警棍;城管人员按规定身着制式服装,护学教师及其他社会护学人员应统一佩戴‘徐州校园安全卫士’标牌;学校保安人员按规定着保安服,佩戴‘徐州校园安全卫士’标牌,携带橡胶警棍等安全防卫器械和应急处置装备。”该负责人表示,公安、城管、教育各部门和学校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密切配合, 强化疏导指挥、严密巡查值守、精准排查管控、加强门卫管理,努力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共同推进学校周边环境安全有序、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