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温暖“热”在基层 “十必联”花开正旺
◎徐报融媒记者 柳喜峰 蒋新会
11月28日,贾汪区委常委会(扩大)会议召开,传达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并就贯彻落实工作提出要求。其中,提出要大力实施社会文明程度和治理效能双提升行动计划。要求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走进群众,精细精准查民情、听民意、解民忧,真正为群众办实事。
户户到,时时联,事事帮,始终让党的温暖“热”在基层。近年来,贾汪区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中,积极探索实施的“十必联”群众工作法已成为贾汪区新时代文明实践重要工作品牌之一,是贾汪区听取民声、了解民意的重要渠道,也是服务百姓、解决百姓“急难愁盼”、实现社会文明程度与治理效能双提升的创新举措。2020年“十必联”群众工作法获全国推广。
把群众诉求落到实处
“十必联”主要针对农村老龄化、空心化现象,再加上群众居住松散、不好聚拢的特点,动员农村党员、乡贤、退休教师、退役军人、后备村干、热心群众等踊跃参与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在群众家中有喜事、丧事、难事、急事、病事的时候上门联系;群众家中有矛盾纠纷、信访诉求、当兵入伍、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的情况上门联系,让党员走进群众,让群众成为志愿服务主体力量,推动文明实践由“进村”向“入户”深化、由“见人”向“走心”深化。
2020年,贾汪区“十必联”群众工作法入选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案例选编》《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指导手册》创新案例,在全国推广。2021年8月,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两在两同”建新功行动,贾汪区深改委审议通过了《“十必联”工作夯实行动实施方案》,在原有“十必联”志愿服务基础上,组织1.42万名志愿者与14万户“1+10”包挂服务,见面见底,建立家庭管理数据库和家庭文明档案,助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针对老、小、残、特等群体,建立“1+1”结对机制,细化分类开展精准服务,形成村镇区三级问题上报、解决、反馈工作闭环;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不断走深走实,与群众心贴心、面对面沟通,把工作做到群众家中,把温暖送到群众心中,把矛盾化解在最基层。
线下走访,线上沟通。“十必联”志愿者还通过微信、电话等形式随时听取群众诉求,并与联系户建立微信群,加强政策宣传,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解决思想问题。
以共情服务温暖人心
“我家在村最南头,过去有时候村里的广播我们家听不见,自从向村里‘十必联’志愿者反映后,村里很快就给解决了。”日前,贾汪区江庄镇杏窝村的王大爷笑着告诉记者。
家在铙钹村3组的严文洁是铙钹村“十必联”志愿者中的一员,也是村内积分最高的志愿者,只要群众有难事、病事、喜事、丧事、纠纷等,她都是第一时间上门联系。她说:“作为‘十必联’志愿者,我感觉身上有种责任感,要真正地联系群众、帮助群众。”
“付出就会有回报,大家一起加油!”周埠村“十必联”志愿者郑南在发放完志愿者礼遇物品后高兴地说。“考核+激励”推动常态长效,是“十必联”的主要做法之一。为了更好地激发志愿者积极性,贾汪区创新积分方式,将志愿者的日常走访纳入区新时代文明实践e平台积分管理,根据服务时间、服务次数和阶段性排名,统计出每月的“十必联”志愿服务之星并举办相应的礼遇志愿者活动。
在杏窝村“十必联”工作第三季度总结会上,由一张张志愿者们走访帮助群众的照片组成的电子相册在大屏幕上播放,看着自己作为志愿者付出的一点一滴,不少志愿者眼眶里嵌着激动的泪水。“你们将小爱汇聚成大爱,用大爱温暖老百姓,我相信咱们村的风气会越来越好!”杏窝村党总支书记魏波说。
让真心帮扶见到实效
在贾汪区塔山镇聂庄村,有一对夫妇受到人们的热切关注。今年74岁的丈夫李贤荣因料理自家的蔬菜大棚而摔伤至全身瘫痪,已经卧床16年了,而他的妻子、今年69的张玉翠,16年来精心照顾他,换来了丈夫生命的延续,换来儿女的成人和一个完整的家。
是什么让张玉翠这么坚强地支撑下来?张玉翠说:“市里、区里、镇上、村里的领导经常到我们家嘘寒问暖,‘十必联’志愿者更是经常来我们家帮忙,我和丈夫该有的保障都有了,看病也给报销了绝大部分。”
“自从‘十必联’工作开展以来,各级政府采取多种方式对张玉翠一家进行帮扶,村班子成员与‘十必联’志愿者把张玉翠家当做包挂的精准帮扶对象,对他们进行经济支助、完善社会保障、精神抚慰等,帮他们渡过难关。”聂庄村党支部书记聂号说。
在青山泉镇房上村三组,“十必联”志愿者马秀生在走访包挂户薛安英家中时,发现薛安英因病瘫痪在床,家人照顾不方便,翻身容易掉下床。马秀生联合其他6位志愿者:马秀胜、马秀钦、马龙青、马龙艳、历广西、孟召合,捐资1000余元购买了多功能医用护理床给其送到家中。
在塔山镇沟上村,“十必联”志愿者赵夫玲,每天都要去五保户姚桂平家里去看一看。今年已经83岁的姚桂平,住着三间瓦屋,房前屋后、里里外外都打扫得干干净净,他说:“都是俺这‘闺女’收拾的,还给我洗衣服。我年龄大了,上街不方便,平时缺个什么都是她给我捎。”拎着给姚桂平买的菜和药,赵夫玲说:“这些都是顺手的事儿,住得又近,我哪天不去看看都不放心。”
以心交心带动爱心传播
“大宝,我把刀拿走了,谢谢你啦。”在徐州工业园岗子社区王大宝的小店铺里,村民张守东将刚刚磨好的刀拿回家。
张守东说:“这个小店挣不了几个钱,对王大宝来说也是杯水车薪,但他还义务给村民磨刀,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今年55岁的王大宝2岁时因患小儿麻痹症落下双腿二级残疾,生活上有诸多不便。
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坐在自制的残疾人代步车上义务给村民磨刀,旁边还放着几把刀没来得及磨。身有残疾热心帮助邻里,他自强不息的精神让人感动。问及原因,他说:“我身体不方便,‘十必联’志愿者经常帮我打扫卫生、晒被子、缝被子、洗衣服,我很感动……我现在也是‘十必联’志愿者了,我也想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帮助大家。”
“十必联,贵交心,全覆盖,为重点,公示牌,贴明处,遇到事,好通知,传政策,明事理,时间久,成知己,实打实,定见效……”10月19日,贾汪区紫庄镇岐山村党总支副书记李晓红在区“十必联”夯实行动培训会交流环节,以一场又一场的“十必联”志愿者为民服务活动展示工作经验与方法。“一开始,我们并不知道新时代文明实践到底干什么,后来慢慢摸索,新时代文明实践就是要贴近群众、服务群众、引导群众。通过‘十必联’,我们在凝聚群众引领群众工作中,取得了很大成效。”紫庄镇岐山村党总支书记杨永说。岐山村有个由40余名残疾人组成的“残疾人之家”,组织残疾人从事手工制作,实现自食其力。“十必联”志愿者经常帮助他们网上接单、组装工艺品。如今,他们在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基础上,主动做起了志愿者,给村里困难户捐款捐物、帮助老年人义务理发等。
优化机制让服务提质增效
在夯实“十必联”行动中,贾汪区按照“贴近群众需求,在服务群众中凝聚和引领群众”这一工作理念,坚持把工作做到群众身边、把矛盾化解在最基层,探索建立两项工作机制。
一是包挂结对精准服务工作机制。这个机制贾汪区始终在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修正中。如今,每名农村“十必联”志愿者包挂10-15户群众,城区志愿者“一人联一楼”,逐户走访、见面见底,全面摸清群众家庭情况,听取群众需求,帮助解决问题。
二是快速发现解决反馈问题工作机制。村(社区)建立“十必联”工作群,组织志愿者及时搜集群众反映的问题,每周开展问题分析(紧急事项当日上报),形成村、镇、区三级问题上报、解决、反馈工作闭环。通过“十必联”反馈上来的群众问题,能解决的马上办,需要一个时期才能解决的,要给群众解释清楚,力求做到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
11月17日21:59,贾汪区大吴街道两妥社区党总支书记吴过给记者打来电话,他喜悦的声音穿透浓浓的夜色在记者耳边响起:“方春霞的身份证办好了,今天寄到我这了,下午已交给方春霞的丈夫,下一步就是为他们办结婚证,迁移户口了……”事情原来是这样的:
今年8月,大吴街道两妥社区“十必联”志愿者李垒通过走访了解到,辖区居民方春霞20年前从老家安徽省望江县来到贾汪一家砖瓦厂打工,与耿怀果相识相爱最终生活在一起。因为家离得远,方春霞没有迁移户口,没有领结婚证,成了20年的黑户。得知这一情况后,区、镇、村及相关部门立即行动,成立“方春霞望江县寻亲小组”。
10月11日,寻亲小组远赴安徽省望江县长岭街道帮助方春霞千里寻亲,找回她丢失了20年的亲情和户口。11月8日,方春霞持户口本坐车回望江县办理身份证。跨越两省,千里奔波,跨越20年的时空,经过两地政府的帮助,方春霞的“根”终于找回来了。
“一网一牌一表一卡制度把工作做到群众家中,把温暖送到群众心中,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温暖一人一家,影响一村(社区)一片,让良好的‘十必联’志愿风尚在贾汪花开更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不断增强。”贾汪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丁思英说。目前,贾汪区共有14220名农村骨干志愿者包联148660户农户,先后征求群众意见76600余条,帮助解决各类急事难事14200余件,群众对新时代文明实践和“十必联”工作的知晓率、满意度越来越高。
“十必联”群众工作法是贾汪区创新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一个缩影,有效破解了群众工作“没人做、不愿做、不会做”的难题,打通了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新形势下,如何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贾汪区委书记薛永表示,夯实“十必联”行动是深化拓展的重要举措之一,通过“十必联”,联系群众,精准了解每户家庭需求,提供精准服务,让群众有事找组织。各级领导带队,科学分类,做细做实“十必联”群众工作法的每一个举措,以问题为导向,形成解决问题的有效闭环,真正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真正让党的温暖“热”在基层,让贾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的优秀经验和做法在全国复制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