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徐州新闻 > 要闻 > 正文

共聚“一条心” 同下“一盘棋”

2021-11-26  来源: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编辑:杨庆宇
2021-11-26  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徐报融媒记者 范海杰

“深入推进淮海经济区建设,支持徐州加快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省党代会报告中的这句话重若千钧,令广大徐州人无不为之振奋!

从全省“1+3”重点功能区建设,到此次省党代会把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作为一项重大部署,也成为徐州一道发展“考题”。

势在必“合”,“合”则共赢。对于淮海经济区10座城市而言,2021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

10月29日,国家发改委在《淮海经济区高质量协同发展规划》研讨会上明确表示,该规划已列入国家年度重点区域规划编制计划。

而在此前一天的10月28日,第四届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协商会议在山东省济宁市召开,淮海经济区10市以成立多类型的专业组织为切入点,充分激活协同发展联动效应,激发区域协同发展张力。

一项项合作成果,一步步谋篇布局,淮海经济区发展空间不断优化,发展整体性、协调性不断增强,区域协同发展得到飞跃式发展。一个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正迸发出蓬勃活力。

勇担协同发展领头羊

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找准定位、发挥优势、抱团发展,是建设淮海经济区的要义所在。

如何贯彻好国家政策、借助区位优势来做大做强淮海经济区?徐州给出的答案是发挥中心城市“核”的作用。

促进产业融合、创新协同、园区合作、要素流动……徐州走在前列、积极探索,搭建多层次产业、经贸合作对接平台,联合区域各市构建创新共同体和科创平台,主动破除区域间行政和市场壁垒,推进统一市场共建、枢纽资源共享、制度开放共促,构建优势互补、协同配套、联动发展的现代产业集聚带。

2020年11月,淮海经济区工程机械产业联盟成立,区域工程机械企业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

2020年12月,徐州高新区与宿州高新区合作共建的宿徐现代产业园区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复正式挂牌运营,截至目前,园区已承接项目130多个;

2021年5月,淮海经济区投资基金峰会发布了投资基金行动计划,一批优质重大项目落地签约,覆盖了高端装备制造、集成电路新能源、医疗健康、绿色建筑和现代农业等多个重点领域;

2021年6月,淮海经济区科技成果对接周活动在徐州举办,128家单位参展,发布成熟科技成果381项……

一份份协议、一座座园区,正是徐州发挥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龙头作用,与区域各市推动相促相融、协调联动、集聚发展的生动实践。

在区域协同发展过程中,徐州不断深化区域经济、商贸物流、金融服务、科教文化“四个中心”的内涵,中心城市的引领、辐射、集散作用正不断深化、放大。

目前,徐州拥有三级甲等医院12家,卫生资源总量位居淮海经济区20个地级城市首位,医院门诊人数中40%来自省外,“到徐州看病”已成为周边城市群众首选。徐州商贸辐射半径超过150公里,涵盖淮北、宿迁、商丘、济宁等地,中心商圈外地居民消费占比超过30%。

展望未来,随着《淮海经济区高质量协同发展规划》列入国家年度重点规划编制计划,可以预见,徐州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影响力、辐射力、带动力将不断增强,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关键领域的工作步伐也必将更加坚实。

描画互联互通新蓝图

徐州地处苏鲁豫皖4省交界,京沪、陇海铁路线在此交会,大运河穿城而过,交通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历史上号称“五省通衢”。如今,以徐州为中心的互联互通网络不断完善,成为淮海经济区新的“生命线”。

2021年2月,淮海经济区交通大棋局再落关键一子——连徐高铁正式开通运营。作为沟通横向陆桥通道与纵向沿海通道的关键区段,连徐高铁与连盐铁路、徐宿淮盐铁路、连淮铁路共同构建起苏北地区内部“铁三角”高铁网,苏北5市将形成高效便捷、内联外通的高铁路网。

互联互通是区域协同发展的基础。多年来,淮海经济区10市共同推动《交通一体化合作框架协议》落地落实,形成同频共振效应,交通一体化建设初显成效。

展开这张绵密复杂的交通图,只见鲁南高铁、鲁南雄商高铁并行段、京沪高铁二通道、合宿新铁路、淮宿蚌和淮宿阜高速铁路等项目快速推进;徐淮阜高速、淮徐快速通道加快建设,连宿(迁)高速、徐临高速等项目火热施工;徐宿连航道(盐河至徐圩港区段)项目已列入江苏省推进计划;徐州至宿州、徐州至台儿庄等城际毗邻公交开通……

交通,改变的不仅仅是城市间的时空距离,也正在改写区域合作的范畴和领域。

2021年2月,徐州、济宁两市签订协议,形成7项跨界水污染防治联防联控机制,两市职能部门多次联合执法,对一批“散乱污”企业实施了取缔;

2021年3月,淮海经济区住房公积金一体化信息共享平台正式上线,10市公积金互认互贷实现全覆盖;

2021年4月,区域10市人大系统在徐州举行了淮海经济区立法研究院成立揭牌仪式暨区域协同立法研讨会;

政协系统在菏泽举办淮海经济区政协主席联席会议……

成功举办“淮海职教杯”创业大赛,组建淮海经济区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联盟,构建淮海经济区警务区块链共享协作大数据平台……从文化旅游到公共服务,从卫生医疗到政务服务,从产业合作到治安警务,10市围绕区域协同发展,在各领域相继成立多类型的专业组织50余家,一项项合作为淮海经济区增“色”,为协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力。

探索毗邻合作新模式

自古以来,淮海经济区各市山水相连、地域相接,习俗相近、人缘相亲,往来密切。谋划区域协同发展过程中,徐州积极推进毗邻地区深化合作、谋求共赢。

2021年4月,在安徽省党政代表团来江苏考察会议上,徐州与宿州签订了《全面深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两市决定,围绕打造跨行政区产城融合发展新型功能区、国内大循环和国际国内双循环战略节点、世界级产业集群、区域科技创新策源地和成果转化引领区、区域文化旅游目的地、公共服务同城化、区域人才集聚新高地先行区、“两山”理论实践创新样板区等8个方面开展战略合作。

除市级层面合作外,徐州市铜山区、泉山区、睢宁县、经济技术开发区还分别与宿州市塘桥区、萧县、灵璧县、砀山县签署了合作协议,泉山区与萧县对口建立了干部交流合作机制。

这是淮海经济区兄弟城市之间全面加强战略协同、深化战略合作、共同推动打造省际毗邻地区示范样板的一项重大创新举措。

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徐州持续推动市级层面和县域层面跨区域合作,不断拓展合作交流广度深度,与区域各兄弟城市一道,共建“1小时通勤圈”、“1日生活圈”、共建区域大市场、共建幸福生活都市圈,致力于将淮海经济区建成服务国家重大区域战略的重要功能区、跨省际交界协同创新发展的先行试验区、资源连片地区整体振兴转型的示范样板区、区域中心城市驱动都市圈发展的创新实践区。

徐州与淮北的战略合作亦是如此。2021年5月,两市政府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构建协同发展格局、提升互联互通水平、促进产业联动发展、推动园区合作共建、加强生态环境联治、加快社会事业融合等6个方面进一步拓展合作广度和深度。目前,两市正合力推进“淮北杜集——徐州铜山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建设。

而在县域层面,微山湖地区县域协同发展的步伐也不断加快,微山湖地区有关县(市)区已召开了两届党政主要负责人座谈会,签署了县域协同发展系列协议,成员也从7个增加至9个,实现了沿湖所有县(市)区协同闭环。

大江奔流,千帆竞发。从“共识”到“共建”,区域协同发展正用实践作答时代,一个以徐州为中心的导向更鲜明、目标更具象、未来更可期的淮海经济区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