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徐州新闻 > 民生 > 正文

江苏徐州:“双减”之下,“三方合力”为教育民生保驾护航

2021-11-22  来源:徐州日报  编辑:孟祥
2021-11-22  徐州日报

徐报融媒记者 李小委 见习记者 芦红侠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为引导全社会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增进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日前,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并将于2022年1月1日起施行,这也是我国首次就家庭教育进行专门立法。家庭教育由传统“家事”上升为重要“国事”后,对每个家庭意味着什么?我们一起来听听家长、学校、教育部门的声音。

传承家风

家长要与孩子共同成长

黄隽勇,今年38岁,是徐州市青年路小学五(6)班黄禹露的爸爸。他认为父亲在家庭教育中应该扮演重要角色。“孩子现在已经是小学的高年级阶段了,已经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了,现在就是要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学习主动性的重要年龄段。”

黄隽勇非常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现在互联网非常发达,黄禹露有时在放学后会很想看手机,劳逸结合,但我会告诉她只能看20分钟,她也会非常准时把手机放回去。我希望她可以合理规划自己的时间,什么时候该学习,什么时候该看书,什么时候该做家务。现在放学之后我会让她自己刷她的饭盒,让她去倒垃圾,也会让她去买些菜米油盐,她都能积极去做。”


同时,黄隽勇认为,作为家长应该扮演孩子的引导者、陪伴者及教练。“我们应该拥抱‘双减’政策,这减轻了孩子的学习压力,让家长和孩子有更多的时间一起共同学习。只有更多的陪伴,才能及时发现孩子各方面的变化,才能知道如何激发孩子的内驱力,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从2017年9月黄禹露入学时,刘婷校长就在向我们宣传家校共育的话题及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班主任张艳芳老师也一直积极组织各种活动,践行家校共育的理念。”

黄隽勇积极参加各项家长活动,“印象最最深刻的就是一年级我们组织的《爱的教育》读书分享会,用各种表现形式如诗朗诵、快板、舞蹈、钢琴小提琴演奏、话剧等,让家长们参与到活动中,共同演绎了一场终身难忘并获益匪浅的家校共育的典范。也是从那时起,每一个家长都深刻体会到了家校共育的魅力。”

作为一名父亲,黄隽勇觉得自己也需要不断学习,“我们不能直接给孩子灌输成年人的理念,作为家长,应多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激发孩子的潜能,循序渐进地引导。我觉得‘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公布也将促使更多家长尤其是爸爸多关注孩子的成长。这是好事。”

张清,一位“爱心妈妈”。2018年,徐州铜山区委组织部与铜山区妇女联合会共同发起“铜山妈妈”双牵困境儿童“十百千”行动。张清在活动中结识了自幼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的解茗媛。

“第一次见到媛媛时,她看起来非常懵懂,我们彼此都感觉有些局促。”回忆起最初与媛媛相识的场景,张清感叹,“三年来,媛媛由内而外发生着变化,她现在看起来非常的阳光和自信。”

解茗媛的这种变化离不开张清的“家庭教育”。2018年4月,张清与解茗媛因为一场爱心行动成为了母女。最开始的两次活动,解茗媛很少与张清说话。“我认为作为家长,我们应该从精神上帮助孩子,在实际生活中让她感受到温暖,这需要一个过程。”

两次集体活动结束后,张清开始思考如何增进与媛媛的关系。这一年暑假,她与丈夫来到解茗媛的家,带着她去看电影、逛街,“我们三个人一起逛商场,我给媛媛买了文具、衣服,然后送她回家。”

这一次,张清在回家的路上收到了媛媛的短信。

“妈妈,路上小心。”

“我当时眼泪就掉下来了,我特别开心地和丈夫分享这条短信,这是媛媛第一次叫我妈妈。”

自此,母女二人的关系越来越亲密,每天都发信息沟通,渐渐开始变得无话不谈。

解茗媛读初一时开始练习拳击,张清说:“媛媛当时第一时间打电话告诉我,学校来选拳击苗子,我就问她自己是否喜欢这项运动,是否想清楚了,我告诉她,如果想去学习也要和爷爷奶奶沟通。”

征得所有家人同意后,解茗媛开始练习拳击,“刚开始练习时,她手上磨出了血泡,我看着非常心疼,就问她是否想好要坚持下去。给她分析未来的发展方向。”

“妈妈,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解茗媛用这句话回应了张清。

今年4月27日,解茗媛得了急性阑尾炎,由于爷爷奶奶去了泰州,张清在收到媛媛爷爷的授权下,签了手术同意书,并全程在医院陪伴着媛媛。

现在,解茗媛成为了徐州市体育运动学校的一名新生,将在运动场上用汗水浇灌出自己的梦想。

解茗媛的改变,很大程度上来自张清的影响。作为一名“爱心妈妈”,张清认为,家长应该多注意与孩子的精神交流。谈及已公布的“家庭教育促进法”,她说,作为党员,我们应该带头树立良好家风,履行家庭教育责任。

家校共育

共同培养祖国未来花朵

张艳芳,徐州市青年路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师,2020年8月,她开始负责分管学校的德育和家校共育工作。张老师所带的班级是星爸典范班,她致力于推动更多的家长参与进孩子的教育中来。

近年来,张艳芳积极带领家长们与孩子共同学习,组织在班级微信群展开爸爸读书分享会。


“有两个男生,其中一个三年级每年都参加班干竞选,但一直都没有成功,在其父亲的鼓励下,孩子一直没有放弃,到四年级时,终于竞选成功。”这位父亲曾说过:“那是孩子人生的高光时刻,夸赞的力量无穷大。”

张艳芳认为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家长要树立科学的育儿观念,树立终身学习观,“我的一个学生过去非常以自我为中心,稍有不如意,就用哭闹来解决问题,在和爸爸一起读书后,竟主动担负起照顾同学的责任。”张艳芳说,家庭教育是整个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件大事。教育最需要的,是家长安静的支持与爱的引导。“双减”落地,孩子迎来了全新的教育模式,正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奋力托举。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再优秀的老师,也离不开家长的配合与帮助,家校共同携手,为着共同的目标努力,孩子的学习就真正开始了。“家庭教育促进法”推动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家庭教育的科学性,二是家庭教育责任边界。学校对家庭提供指导,对于提升我国家庭教育的整体水平具有重大意义。

走深走实

鼓励家长持“证”上岗、依“法”育儿

其实,为积极发挥家庭教育在青少年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推动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保障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2020年9月徐州出台《徐州市“彭城好爸妈”成长工程实施意见》,全面实施“彭城好爸妈”成长工程。创新开展家长持证上岗工作,加快形成家庭教育社会支持网络,引导家长树立科学家教理念、强化终身学习意识,推动家庭、学校、社会密切配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根据实施意见的工作目标,全面实施家校社共育实践区建设,到2022年,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学校建设实现全覆盖;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含中等职业教育)各学段家长课程体系实现全覆盖;家长通过学习平台完成系统学习培训实现全覆盖;对学校教师的家庭教育培训实现全覆盖。到2025年,形成系统完善、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服务体系,全面实现家长学有所去、学有所依、学有所成,打造家校社共育的徐州品牌。

目前,徐州市教育局与徐报融媒汉风号客户端携手打造的“彭城好爸妈”大课堂已正式上线。汉风号“彭城好爸妈”大课堂立足本土教育资源,从全市名特优教师、优秀班主任中遴选主讲教师,结合鲜活案例普及育儿常识和妙招,课程时长每节8—10分钟,深入浅出,生动活泼,每周更新一节。每学年完成“彭城好爸妈”大课堂200分钟(20课时)学习的家长可参加随机考核,考核合格获得“彭城好爸妈”大课堂课程结业证书。学期末“彭城好爸妈”大课堂、其他学习平台以及家庭教育的实际效果情况评选“优秀家长”“智慧家长”。

徐州市教育局新教育办公室副主任徐新颖表示,“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了父母和监护人的主体责任,也对家庭教育内容作了指导性的规定,对促进家庭教育的主体及其职责作出了法律规定。基于法律的相关内容,作为教育部门要在一个明确、两个转变,三项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做好四项工作,推动家庭教育工作走深走实。

一个明确。是要明确教育部门对中小学生父母实施家庭教育过程中所具有的指导方面的法定责任,以及与其他部门协同做好家庭教育的法律职责。

两个转变。是要转变思维和行动,促进家校“合作共同体”转变为“成长共同体”,力求家校关系从“浅层合作”发展为“深度融合”。

三项研究。是要不断研究法律中关于家庭教育内涵、内容和方式的界定;研究父母实施家庭教育的职责和需求;研究如何发挥教育专业优势,针对性地提供科学专业指导服务,满足家长需求。

徐新颖称,市教育局当前力求做好四项主要工作。一是要建立“彭城好爸妈与孩子共成长”的指导管理体系,为父母承担家庭教育主体责任赋能。二是要密切家校沟通,开展全类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满足个性化家庭指导需求。结合学生在校情况,精准把握家长需求,开展家庭教育团辅进社区、进家庭活动。结合“双减”,帮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形成减负合力的专题沙龙活动;结合家访,开展家校对话与家教指导相结合的沟通交流活动;结合学生的生长关键期,开展亲子游戏渗透家教指导活动等。三是出台《家庭教育讲师团和家庭教育指导师培养与管理办法》,培养好家庭教育师资队伍。四是要巩固家长学校服务阵地,切实发挥家长学校作用。

10月23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法律明确,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负责实施家庭教育,国家和社会为家庭教育提供指导、支持和服务。

为呼应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双减”要求,法律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监督管理,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畅通学校家庭沟通渠道,推进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互配合。

为此,法律特别明确,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合理安排未成年人学习、休息、娱乐和体育锻炼的时间,避免加重未成年人学习负担,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

“家庭教育促进法”出台,不仅要求家长必须“依法带娃”,也有助于形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合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编辑:孟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