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党的科学理论与治学三种境界同“升华”
在11月16日出版的第22期《求是》杂志中发表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文章指出,党员干部学习理论要有治学的“三种境界”。
党员干部只有植根于人民群众的深厚实践土壤之中,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发展道路实际相结合,从中国实际出发,认真学习理论知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把握历史主动,进行艰辛探索,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指导中国人民不断推进伟大社会革命,才能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行!
理论学习要志存高远洗铅华,拥有“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境界。1919年浙江义乌的陈望道正在翻译《共产党宣言》,误把母亲送来的粽子沾着墨汁吃,他以为的红糖其实是墨汁,却还不住称赞“甜极了”。墨汁不可能是甜的,但在有信仰的共产党人心中,真理的味道比红糖更甜。方志敏在狱中最艰苦的环境下,犹殷殷讴歌《可爱的中国》。他说“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共产党人志高存远的信仰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这是共产党人的职责所在,也是党员干部应有的价值追求。孔繁森留下的那句话——“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早已成为党员领导干部共同的精神财富。有人提到学习的道路上并不算拥挤,但党的科学理论学习上一定有“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耐得住清冷与寂寞,是党员干部的一种品行和修养,自觉学习党的百年历史中深刻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这也是品尝硕果“香甜”实现理想成就事业的基石。
理论学习要磨砥刻厉不怕难,拥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境界。要炼就“金刚不坏之身”,必须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学习上要勤奋努力、刻苦钻研,下真功夫、苦功夫、细功夫,即使“衣带渐宽”也“终不悔”,“人憔悴”也心甘情愿。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马克思主义的灵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新时代、新征程的道路上,时代发展为共产党员列出一道道新考题,时代越发展,出现的新情况就越多,也就需要所有党员干部在实践上大胆探索,在理论上不断突破。发展的道路上聆听时代的声音,更加深入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这样就需要党员干部舍得发精力,全面系统学,及时跟进学,深入思考学,联系实际学,坚持把“正”“实”“钻”“挤”用在学习“治心”之中。
理论学习要笃信笃行有所为,拥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境界。党员干部要在理论学习中坚持独立思考、学用结合、学有所悟、用有所得,才能真正领悟“灯火阑珊处”的真谛。杨善洲是一位退休的地委书记,在临去世前几个月把承包20多年价值3亿多元的林场无偿捐给了国家,这,就是一位共产党员的境界。辛弃疾在词中回首处看到的那个“她”是位女子,那么党员杨善洲回首时看到的就是千千万万的人民群众。党员干部只有真正的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才能领略那“暮然回首”处的奥妙。(仝艳艳)
编辑:孟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