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未来构建新型碳中和技术体系
|
■编者按
值全国碳市场正式启动,一批徐州企业拟上市交易之际,11月17日,碳减排技术创新和碳排放权市场建设(徐州)研讨会举行。会上,来自高校和碳交易机构的专家学者建言献策,倡导低碳发展理念,积极探索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徐州路径。记者专访了部分专家,总结了他们对实现低碳绿色发展的意见建议。
◎徐报融媒记者 范海杰
“碳中和将引发新一轮科技革命,谁能在这场变革中占得先机,谁就能率先降低经济社会转型成本,并增强产业全球竞争力,就能在发展模式的根本转变中赢得主动。”南京大学自然资源研究院副院长、教授赵良指出,碳中和将带来产业和技术的巨大变革,建议徐州提前布局产业发展,在未来碳中和技术体系中抢占一席之地。
赵良介绍,“碳中和”是指组织或国家在一段时间内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通过去除技术中和实现“零排放”,这对缓解全球气候变暖、挽救人类共同家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据介绍,中国一直是世界绿色发展的践行者。我国提出,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中国第一次正式提出的“碳中和”计划时间表,同时也为我国能源革命吹响了“集结号”。
蓝图既定,产业发展格局也将随之改变。“从我国碳排放现状特征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碳排放主要从供给侧和消费侧两端而来。”赵良指出,从产业发展的技术趋势来看,要根据不同技术特点,结合碳减排技术需求,确定技术体系发展方向。“从碳达峰、碳中和的远景来看,我们要重视系统解决方案,强化耦合优化与协同增效,构建新型零碳系统。”
赵良指出,从供给侧来看,2020年,我国温室气体年净排放总量为126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排放渠道包括电力、工业、交通、建筑等。与之相对应,碳减排技术创新要求供给侧要大力发展清洁电力与燃料,实现电力和非电能源供给结构零碳转型;而在消费侧,能源消费要向电气化、低碳燃料过渡,要开展工业原料替代和流程再造。
展望未来,赵良分析了低碳技术、零碳技术、负碳技术的不同特点,并解析了不同技术在碳达峰、碳中和不同阶段中发挥的减排作用。他指出,低碳技术阶段主要在2030年以前,节能低碳技术成熟度高、成本效益突出;零碳技术阶段对应2030年至2050年,非化石能源占比增长至60%以上,届时零碳技术将提供主要减排贡献;负碳技术阶段则在2050年以后,非化石能源占比80%以上,抵消低碳、零碳技术无法实现的减排。
赵良认为,构建新型零碳能源系统,需要多方面技术协同作用,包括零碳发电技术、零碳燃料技术、储能技术、工艺流程再造技术、电气化技术等方面。“只有有的放矢、提前开展技术研究,才能确保产业发展始终勇立潮头。”他建议,徐州可大力发展零碳燃料技术,大力研究绿氢、绿氨、生物质燃料以及人工合成的碳中性燃料等,实现零碳能源供给。同时,对传统产业开展工艺流程再造,通过调整工艺、优化设备等,使能源消费端能够与零碳能源供给相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