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取塞罕坝精神 培育奋进之林
2021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承德考察时强调:“你们用实际行动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这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今天的塞罕坝宛若巨幅画卷,被称为“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鸟的天堂”,俨然成为名副其实的“美丽高岭”。但在半个多世纪前,这里“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是三代塞罕坝人用青春、汗水甚至生命一笔笔描绘的,他们用鲜红的热血灌溉着这片绿色的林场。时至今日,他们历久弥坚的精神品格仍滋养着我们,引领我们以奋进的姿态扎根、抽枝、发芽,为奋进新征程凝聚起拔山举鼎的力量。
以生命赴使命,激发锐意进取的斗志。初期的塞罕坝造林成活率不到8%,残酷的环境扼杀了树苗,却无法磨灭塞罕坝人的意志,他们发出了“不绿塞罕坝,誓死不后退”铮铮誓言,开创国内机械栽植针叶林的先河,将成活率提高到90%以上。惟其艰难,方显勇毅;唯其磨砺,使得玉成。正如新冠肺炎疫情来袭,中华儿女从不是束手就擒的懦夫,中华民族始终有着风雨压不跨、苦难中开花的精神气节。面对新时代的挑战,我们更要拿出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刚健,攻克更多“腊子口”、拿下更多“娄山关”,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以实干创业绩,筑牢砥砺奋斗的英姿。1962年,369名平均年龄不到24岁的创业者,从全国18个省份集结上坝,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高寒沙地造林,他们弯下头、佝着腰,用一把铁镐、一个树坑、一颗嫩苗的执著改造了荒山秃岭,打造了“绿色长城”的人间奇迹。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正如习总书记所说: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作为新时代的共产党员,我们应该向塞罕坝上的深耕者、长征路上的前行者致敬,勇于在艰苦奋斗中净化灵魂、磨砺意志、坚定信念,不驰于空想,不鹜于虚声,争做只争朝夕的行动者,脚踏实地的实干家。
以绿色谋发展,夯实甘于奉献的担当。塞罕坝之所以绿的如此浓稠,离不开长眠松林的王尚海拼命领干13年、造林54万亩;离不开超过20对值守望海楼的夫妻一副望远镜、一个记录本、一部电话机,每15分钟瞭望报告一次;离不开塞罕坝人无怨无悔的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代接着一代干、子子孙孙接续干。无数塞罕坝人的默默奉献铸就了一个绿色的美梦,他们都是习近平总书记赞扬的圆梦人,都是我们应当追随的身影。圆梦需要奋斗和奉献,只有始终坚守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信念,关键时刻冲的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去,才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梦想添砖加瓦。
汲取塞罕坝精神,就是要求我们扎根在勇于挑战的土壤、沐浴着埋头苦干的甘霖、摇曳在为民奉献的春风中,成长为一颗颗参天大树,汇聚起枝繁叶茂的丛林,共同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披荆斩棘、一往无前。(马盈)
编辑:崔东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