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徐州新闻 > 彭城e评 > 正文

红旗渠精神照亮太行之梦

2021-11-14  来源:  编辑:李璐
2021-11-14  

走进红旗渠纪念馆,按照太行崖壁实景塑形的展墙映入眼帘。长达515米的展线上布满了图片、实物、场景、雕塑,索引着红旗渠波澜壮阔的历史,辉映着馆外绵延的干渠。连日来,电视剧《红旗渠》的播放让小城林州再次进入大众视野,引起强烈反响和共鸣。回溯过去,林县人民战天斗地修建的“天河奇迹”早已成为当地的精神脊梁、立市之本;岁月向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更成为照亮国家和民族前行之路的智慧灯塔,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这样的精神无论时代发展到哪一步都不会过时。”

传承“向死仍从容”的奉献精神。修建红旗渠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是共和国最困难的时期,而林县人民勒紧裤腰带,凭着一锤一钎一双手,战天斗地十年,写就了一部英雄史诗。除险队员任羊成早在阎王那里报了名,不畏艰险,凌空除险,命悬一线,麻绳磨断坠入悬崖,幸亏掉进太行荆棘丛才捡回一条命。红旗渠水里融着汗水和泪水,她成功的背后是十万开山者的奉献。死,是每个人都恐惧的,而英雄就是平凡中的伟大,为人所不能。身为党员干部,要初心如磐,使命在肩,不断锤炼坚强党性,忠诚履职尽责,为党和人民争取更大光荣。

传承“万众一条心”的团结精神。1960年2月,随着一声巨响,开山的炮声拉开了战太行的序幕。修渠人顶着寒风,踏着霜冻,用小推车推着炊具,要在垂直的崖壁上开出一条水路。但耗时十年的“引漳入林”工程困难重重,能够坚持下来靠的是十万大军的团结一心。工地前后方紧密配合,干部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物资条件虽然匮乏,但总能千方百计满足需要。在关键时刻,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击破前进路上的重重阻碍,创造一个又一个发展奇迹。

传承“打铁自身硬”的原创精神。没有工具自己制,没有炸药自己造,没有抬框自己编,挖掘过程中很多工作没有前例,书本上也寻不到答案,林县人民就自己摸索尝试,苦干实干,拼命硬干,创造出“土鸭子”等朴素又好用的方法,将人民群众的智慧发挥的淋漓尽致。领导干部还提出了五同原则,同人民群众同吃同住,同老百姓打成一片,这样就能在茶余饭后了解群众的想法。为了保证工程质量,各生产大队标注队名,厘清责任,方便追责。林县人民“战太行”的首次尝试使林县声名远播,有些甚至成为日后“富太行”的品牌。处在当前的发展关头,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发展理念,把实践当做练兵场,找到自己的道路和办法,为后续发展夯实根基。

传承“壮士撼山岳”的逐梦精神。“部林县史,满卷荒旱史”,受气候、地形、地质条件影响,林州素有“十年九旱”之称,在干旱缺水环境中饱受生命摧残的林州人民代代盼水求水,与缺水的命运不屈的抗争。到新中国成立之前,林州人民自发修建了大小长短不等的18条引水渠,直至红旗渠建成,林县人民一直不断的奋斗,就是为了实现能洗上一把脸,能多喝一口水的朴素梦想。奋斗路上,我们要扬起逐梦风帆,永葆赤子之心,百折不挠,顽强拼搏,展现新时代奋斗者应有的精神风貌。

“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壮志,誓把山河重安排。”时至今日,滢滢渠水已不再作为当地人的生活用水,那蜿蜒在太行山路里的,已然成为一种红旗渠精神,将林县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代代传承,给予我们接力前行的动力。(李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