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愚公志”,开凿新时代的“红旗渠”
20世纪60年代,河南林县人民克服自然条件险恶、技术落后、人才紧缺、生活物资匮乏等重重困难,历时10年,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在太行山修建了一条长达1500公里的“生命渠”,被誉为“人工天河”。以“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为内涵的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必将激励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斗,在新征程上创造更多不凡业绩。
厚植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在红旗渠精神中,始终闪烁着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精神光辉。仅靠一锤一钎一双手,历经十年,凿成一河;工程总投资近亿元,在当时堪称天文数字,但10年间,没有一个干部挪用一分钱工程资金,没有发生过一次请客送礼事件。倘若没有“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的党性原则、倘若没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怎么可能与人民群众一道,凿山劈崖,奋战十载,成就“天河”?红旗渠精神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鲜活教材。党员干部要大力弘扬红旗渠精神,淡泊名利、甘于奉献,不断提升个人的理想追求,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时刻将群众冷暖挂在心上,尽心竭力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
激发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在恶劣的建设环境下,林县人民秉承着“一颗红心两只手,自力更生样样有”的修渠方针,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克服了修渠道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最终在太行山腰上凿出了一条长达1500多公里的生命渠,使60多万林县人民吃上了水、50多万亩良田得以灌溉。其背后靠的正是当年“为林县人民负责”的林县县委带领林县人民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红旗渠精神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党员干部要大力弘扬红旗渠精神,心中始终存有一份责任和担当,自觉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多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做到为党尽责、为国奉献、为民分忧,真正成为带领人民群众战风险、渡难关的主心骨。
涵养敢于开拓的创新精神。红旗渠全长1500 多公里,全部由浆砌石块构成。70.6 公里的引水总干渠坡度是1/8000,从上游到下游,每修 8000 米才能够降低 1 米,即使用今天的技术也很难达到这个水准。但是在当时缺乏现代技术设备条件支持的情况下,林县县委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仍旧决定引漳入林,就在于他们敢于打破“建不成、不敢想”的创新思维。红旗渠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动力。当前,改革已进入深水区,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困难,党员干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敢于开拓、善于创新,不断探索新思路、新举措和新方法,在困难面前敢于啃“硬骨头”,在矛盾面前敢于迎难而上,在风险面前敢于破除思维禁锢,坚持用创新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努力创造更多发展奇迹。(张蒙蒙)
编辑:哈晓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