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徐州新闻 > 要闻 > 正文

打造区域中心要把握住总部经济和枢纽经济

2021-11-10  来源: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编辑:
2021-11-10  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徐报融媒记者

臧秀君

徐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今后五年是徐州建设产业强市、打造区域中心的攻关突破期。审视我市实际,当前徐州已经处在深化转型、提速增效的发展新阶段,拥有“一带一路”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等叠加战略机遇。在这一发展背景下,徐州打造区域中心具有怎样的意义、存在哪些阻碍,下一步应如何发力?为此,10月22日,记者采访了江苏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江苏省重点培育智库“一带一路”研究院副院长、徐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市委宣讲团成员沈山教授。

记者:徐州是“一带一路”节点城市,自“一带一路”提出以来,徐州抢抓机遇,发展再上新台阶,您认为徐州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对区域中心建设具有哪些重要意义?

沈山:江苏处于“一带一路”的交汇点上,徐州是“一带一路”节点城市。徐州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以区域中心城市建设为统揽,在建设区域内小循环、国内大循环、国际大循环、节点城市、要素流通体系等方面持续发力,聚合资金、技术、人才、信息、商品等要素资源,打造交通链、物流链、要素链和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多链合一”的“东西双向开放的内陆型国际中转枢纽港”,在更高质量更加开放的层次参与区域协同发展。可以说徐州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对区域中心的建设具有“战略引领”“开放先导”“资源聚合”“能级提升”等重要意义。

记者:您认为当前徐州打造区域中心存在哪些阻碍?

沈山:当前,徐州综合经济实力居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第27位,区域中心建设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重要引领和区域共识。但是四大障碍因素依然不容忽视:

一是作为东部沿海区域的“相对低谷”,长江三角洲核心区、京津冀都市区和中原城市群核心发展区对相对低谷区域人才、资本的吸纳力强,导致区域人口流失问题依然存在。

二是作为苏鲁豫皖四省接壤地区,区内城市在各个省域中承担的功能不同,城市之间竞争性发展战略目标导向的协同度不足。

三是作为资源型区域,转型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矛盾问题引致整体结构高级化不足、新动能成长缓慢、发展活力未能凸显。

四是国家区域重大战略交汇叠加给区域赋予更大动能的政策效应未能在区内全面转化,且在不同城市之间的政策对接程度不同。

记者:您认为下一步徐州应如何发力更好打造区域中心?

沈山:“打造区域中心”,对徐州来说必须要全面增强跨省域集聚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打造服务支撑国家重大战略的区域支点,建设长三角北翼重要副中心城市和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

一要树立区域发展共同体的价值观,主动对标省会城市和国家中心城市,加快提升区域中心城市首位度和集聚辐射带动力。持续深化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推动徐州都市圈同城化;构建产业强势、服务健全、开放包容的区域发展增长极。

二要深度融入长江三角洲一体化发展、深化与苏南对接合作;推进跨区域合作,主动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积极对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三要牢牢把握住总部经济和枢纽经济的统筹功能。围绕拓展大通道、做强大枢纽,在先进制造业、科技金融业、商贸服务业等领域,形成一批综合型、区域功能性和成长性总部企业,推动枢纽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