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徐州新闻 > 要闻 > 正文

中心城区的科技创新之路

2021-11-10  来源: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编辑:
2021-11-10  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张勇

科技创新是一个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中心城区如何构筑自身竞争力,走好科技创新之路?本文从创新社区、产学研结合、培育新型研发机构、发展创新经济四个方面提出建议,指明发展路径。

一、在中心城区构建创新街区,增强创新主体集聚性

创新街区是指在城市内部创新创业企业高度集聚的街区空间,强调创新创业企业高度集聚和城市化的生活环境两个特质。创新街区最核心的目的是吸引高技术企业集聚,推动知识型员工间的创业和思想交流,提供丰富多元的城市生活。创新街区具有四大显著特征。一是具备“城市特质”,即复杂性、高密度、文化与人口结构的多样性以及事物的层次性等;二是具备整合功能,整合创新创业企业、教育机构、学校、金融机构、消费性服务业等经济活动要素;三是高密度城市化区域,以中心城区为主,而且具备免费与半免费的公共空间、混合功能开发的空间要素;四是基础设施、交通及网络的便利性,创新社区需要便利的交通和互联网与外界接连。

美国肯戴尔广场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市,它作为生命科学和技术公司的中心,在2011年首次被确定为创新社区。肯戴尔广场成为创新社区的优势条件是因为它有雄厚的科研基础、大学人才资源、良好的地段等。从最新MIT创业者选址影响因素来看,靠近居住地、人际网络、城市环境与生活品质、靠近主要销售市场、靠近高端人才是影响MIT创业者选址的重要因素,而肯戴尔广场就是满足了这几条,所以肯戴尔广场发展成为了创新社区的代表性案例。

在中心城区构建创新街区的空间打造上提出几点建议,一是规划引领,明确创新空间功能布局。突破空间资源约束,增加其兼容性以适应创新产业灵活多样化的需求。完善公共空间体系,因类施策激发大型公共设施与小型公共空间的共享性与社交功能。例如大型空间增加与周边联系、小型空间增加共享空间、加快空间开放。二是核心主导,驻留创新创业行为主体。注重提升城市生活质量,降低创新人才生活成本,吸纳创新人才与企业;构建良好的网络关系,增加网络信息设施与公共设施建设。三是多元协同,助推创新系统良性循环。依托中心城区知识型资源密集的优势促进新发展;提升街区公共利益,构建创新服务型平台。

二、加强产学研合作,发挥大学科技园溢出效应

大学科技园在企业孵化方面取得重大成果。大学科技园是连接学界和业界的中心纽带,是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承载地和策源地,在落实国家战略、推进城市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截至2020年底,在沪高校共建有13家国家大学科技园及5所市属高校开展大学科技园培育工程项目。当前在沪大学科技园在孵企业977家,在孵企业总收入40.3亿元,在园企业(不含孵化企业)共1216家。2019年上海各园区共实现1091项科技成果转化,其中来自高校的成果有578项,占比达到53%。

国外大学科技园最具代表性案例是英国剑桥科技园,其发展经验与优势是它具备完善的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国内大学科技园最具代表性案例就是清华大学科技园,清华在中关村里面,它主要解决了师生的创业和成果的转化,它有一点做得比较好,建立了完善的企业培育创新鼓舞体系、重视高校创业人才培养、扩大园区影响力,实施平台支撑、地区辐射、国际化战略、搭建全球化孵化网络。

因此,关于加强产学研合作提出几点建议,在明确共同定位上,一是去行政化,二是要改变单纯的考核资产保值增值;在开放上,要突破围墙,出台相关政策向校内外园区开放;在加强需求导向上,一种是资源欠丰富的,一种是像北京上海这种资源丰富的,两种模式各有特点。再就是调动人的积极性和科研成果转化上,要健全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

三、培育新型研发机构,做强成果转化功能性平台

新型研发机构代表性案例是江苏产业技术研究院,作为江苏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试验田,已集聚各类研发人员6000余人,累计技术成果转化3700多项,衍生孵化企业超过720家,上市和拟上市企业25家,服务企业超过1万家,实现产业产值200亿元。通过多元、稳定、灵活的经费支持,科研团队持股的奖励机制和“量身定制”管理配套政策使其得到快速良好发展。

关于培育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议,一是优化政府资金支持方式,让新型研发机构“放心用”“灵活用”。实施项目支持与机构自主并举,例如章程式管理、机构式资助、第三方评估。建立包容审慎的监管机制,例如“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拓宽新型研发机构资金来源渠道和探索园区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新模式。二是完善市场化运行机制,使新型研发机构“制度活”“动力足”。

四、发展创新经济,扩展中心城区产业发展

创新经济的内涵可以概括为在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潮下催生的一种以知识和人才为重要支撑,以科技创新活动为价值创造核心内容,以技术创新策源、研发经济驱动为主要特征,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和业态创新层出不穷交互影响的新经济形态。

创新经济能够实现增长由主要靠资本、劳动、土地等物质投入推动,转向知识、技术、制度等驱动,对于扩展中心城区的产业发展空间具有重要意义。上海发展创新经济四大特征:以人才为关键的创新型积极要素投入、以研发为重点的产业创新经济业态、以产研融合为纽带的创新型经济组织方式、以研发社区为特色的创新经济产业集聚模式。

关于发展创新经济的几点建议,一是提升人才政策精准性。进一步完善人才落户相关政策,加快专业职称门类的更新,引入人才推荐新机制。二是放活产业园区多渠道参与创新型经济发展。把有关的经济管理权限下放或者委托给重点产业园区,最大程度释放园区运营发展活力。三是探索全产业链制度创新。围绕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智能汽车等重点领域,开展全产业链制度创新,打通创新链、产业链等。四是引导金融与创新产业深度融合。支持各类金融投资机构开展模式创新,深度介入创新型企业孵化,打造金融与创新深度结合的新业态。五是打造多元创新空间载体,立足自身产业特色,打造一批研发社区、研发园区与研发楼宇,吸引各类创新型主体入驻。

(本文摘自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副院长张勇在长三角中心城区高质量发展论坛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