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基金活水 润产业之花
◎徐报融媒记者 胡明慧
近年来,徐州高新区紧紧围绕“工业立区、产业强区”发展理念,按照“聚焦产业、政府引导、资管分离、市场运作”原则,紧盯“一特两主四新”产业特点,秉持“市场化运作、专业化管理”的产业基金发展思路,充分发挥产业引导基金招商引资“加速器”和产业培育“孵化器”作用。目前,已设立和正在推进的各类产业基金近20只,总规模达240余亿元,有效发挥了基金招商、资本招商的积极作用,赋能产业强区,在产业基金设立及助力产业发展方面走在全市前列。
健全运作机制 全程规范管理
徐州高新区管委会相继出台《徐州高新区产业发展基金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规范高新区产业发展基金投资决策流程的通知》等文件,对产业基金规模、覆盖范围、出资比例、决策流程等方面进行明确要求,从政策制度上有力保障高新区产业基金规范运行。随着基金规模不断扩大,高新区党工委会议研究出台《徐州高新区产业引导基金投后管理办法(试行)》,对产业引导基金投后管理的主要形式和主要内容作出规定,确定了投后管理的工作标准和基金管理人绩效考核细则,实现了产业引导基金“募、投、管、退”全过程闭环管理。
加快基金设立 推进产业落地
徐州高新区产业引导基金自2016年启动以来,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资源积累,在市财政、市基金的大力支持下,2021年实现突破式发展。高新区财政、基金、投资促进、经发、科技等部门密切协作,积极对接各地市场化投资机构,多渠道收集优质项目信息,建立基金投资动态项目库,目前已累计入库项目70余个。对符合条件的投资机构或项目,迅速组织尽职调查和投资评审工作,已完成产业基金设立12只,总规模121.27亿元。其中与市级产业引导基金共同出资设立产业基金9只,规模100.77亿元;高新区单独与社会资本方出资设立产业基金3只,规模20.5亿元。
徐州高新区正牵头推进设立产业基金5只,总规模119.35亿元,其中:航空航天领域投资基金1只,生物医药投资基金2只,与金融机构共同出资设立投资基金2只。构建了以安全应急、高端装备制造、汽车制造、新一代电子信息、数字经济、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为主要投资方向的产业基金体系,有效推动了招商引资和重大项目的落地,促进优质产业、项目、技术和人才向徐州高新区聚集。目前,基金招商、资本招商已经成为徐州高新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开创了招商引资的新局面。
发挥引导作用 赋能产业强区
立足本地优势,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服务产业为导向,推动设立总规模20亿元的徐州华道淮海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基金,专项投资淮海控股集团弘安新能源汽车项目,实现年产20万辆以上低速电动车,助力高新区产业转型发展;牵头组建总规模10亿元的徐州疌盛五洋智能装备产业基金,助力五洋停车完成收购上海绿地地下智能停车场项目,促进五洋停车由生产智能停车装备向运营管理产业链延伸。
发挥资本招商作用,助力重大项目落地。切实发挥政府产业引导基金的引导作用,吸引和撬动大批社会资本参与基金组建和投资项目,基金公司与投资促进局密切配合,借助资本招商优势促进一批行业前景好、科技含量高、产业带动强的项目落地高新区。如组建徐州汽车半导体产业基金,招引大唐恩智浦汽车电源管理芯片项目落地,设立BMS芯片研发和运营主体,在研产品工规级芯片1101验证基本结束,各项性能优异;投资6.5亿元与广东先导集团组建总投资51亿元、一期投资28.5亿元合资公司,促进高端装备组装线项目成功落地高新区,产品主要为各类镀膜设备,预计年产设备约262台套,可实现年销售收入约50亿元。
加强投后赋能,打通资本市场通道。创新项目服务方式,定期回访已落地企业,跟进项目建设和投产进度及投资协议主要条款履约情况,及时发现企业运营过程中存在的资金及运营难题,架设投贷联动桥梁,引导各类金融机构支持企业发展,帮助企业多角度、全方位融通资金。基金投资项目如出现风险事件、建设投产进度不达预期、生产经营出现重大不利变动等情况,基金公司迅速会同投资促进局、基金管理人,必要时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对不利事项进行专项核查,制定项目整改方案报投融资决策委员会审议决策。同时多次组织资本市场相关金融政策和法律法规讲座,引导符合条件的企业到主板、创业板、科创板、北交所及境外资本市场上市融资,助力企业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