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徐州新闻 > 民生 > 正文

徐州贾汪:文明实践有“三多”,把民生服务送到百姓心坎上

2021-11-09  来源:徐州日报  编辑:孟祥
2021-11-09  徐州日报

徐州马庄经验获全国推广、“十必联”群众工作法广受称赞,先后荣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国家生态修复示范区、全国首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等一批“国字号”荣誉,连续三年受到国务院真抓实干督查激励,连续四年获评国家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绩效评价优秀等次……江苏徐州贾汪交出了一份出色的成绩单。

作为全国首批50家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地区和全国1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先行试验区,徐州市贾汪区持续探索文明实践新路径,推出丰富多样的服务项目,“国字号”文明实践站点多、联系多、活动多,让群众学习有阵地、服务有平台。

文明实践站点多

推倒有形隔断 打破无形隔阂

基层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首要考虑阵地设在哪儿。徐州贾汪区打破村委会“两层楼、一个院、两扇铁门”的固有格局,拆除围墙、敞开大门,压缩社区办公空间,为群众活动腾出场地。

“村两委人员集中到前台办公,其他场所全部改为群众活动功能室。”大泉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所长朱宝珍说,以前,村民总认为村委会是村两委人员办公的地方,无事不登三宝殿。改造后,村民去村委会的次数明显增多。

“老百姓有地方活动,我们也能借机把群众聚集起来。”岗子社区党总支书记鹿丙州说,2020年5月落成的岗子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设有老年活动、矛盾调解、农家书屋等功能室,社区工作人员在大厅集中办公。

目前,徐州贾汪全区已建成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2个实践所、134个实践站、550个实践点,遍布城乡的所、站、点成为群众身边的红色阵地和精神家园。

文明实践联系多

丰富实践形式 群众喜闻乐见

为了让理论宣讲通俗化、具象化,徐州贾汪区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理论宣讲,整合各类志愿资源进基层。在组织主题宣讲时,贾汪区要求时间控制在15分钟内,讲解过程穿插有教育意义的节目,活动间隙还设置有奖问答。


“建党百年喜事多,续写辉煌奏凯歌……”在潘安湖街道马庄村,快板《党旗飘扬映日红》正在上演。马庄村村民徐孝青说,特色理论宣讲工作接地气,老百姓很爱看。

靠乡村大喇叭管理村务,在苏北农村地区仍未过时。为提高内容质量,徐州贾汪区安排专人制作广播稿,由区融媒体中心专业播音主持人录制音频,并发给各村、社区。大吴街道解台村三组村民赵孝顺说:“广播虽小,作用很大。大喇叭一响,能了解许多政策信息。”

“十必联”实现户户到、时时联、事事帮。但凡群众家里有喜事、丧事、急事、难事、病事、纠纷等,必有志愿者上门联系。每名“十必联”志愿者包10户群众,每月至少上门走访1次,每周至少电话联系1次。

文明实践活动多

多措并举推进 提供机制保障

为避免一阵风、走过场,徐州贾汪区为文明实践活动提供长久保障。

村村有文明实践联络员。徐州贾汪区每年拿出一些经费购买社会服务,为134个村、社区各配1名专职联络员和1名兼职联络员,实行AB角制度,保证基层工作“有人干”。专职联络员由区人社部门面向社会统一招聘,对考核排名靠后的10%淘汰更换,组织部门还将这支队伍纳入村级后备干部管理。


保障活动资金源头活水。徐州贾汪区立足“政府投入一点、企业赞助一点、民间捐助一点”的方针,统筹使用各类专项资金。如筹集建立文明实践基金,用于志愿服务项目扶持、文明实践所(站)提档升级等,确保专款专用、有钱可用。

建立包挂结对指导机制。徐州贾汪区四套班子成员每人包挂一个薄弱村、社区,每月深入包挂点。全区12个镇(街)与12家徐州当地高校及社会公益组织结对共建,23家区级以上文明单位与23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签订共建协议书,定期实地调研指导与帮扶。

志愿服务享受多样激励。徐州贾汪区整合形成10万余人志愿服务队伍,对志愿服务实施积分制管理。志愿服务“游击队”变“正规军”。

综合贾汪融媒

编辑:孟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