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为民造福中创造无愧于时代的新业绩
◎本报评论员
坚持人民至上,矢志为民造福,是共产党人的价值取向和初心使命;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团结带领人民共同创造历史伟业。”
民生改善不仅是经济发展的“溢出效应”,更是我们谋划和推动改革发展的本质要求。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在总结“十三五”发展的宝贵经验时指出,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矢志为民造福,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顺应民心、尊重民意、关注民情、致力民生,始终做到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以增进百姓福祉的实际成效赢得群众信任支持。展望“十四五”,报告作出明确要求,要着力增进民生福祉,打造共建共享的高品质生活,为做好今后五年全市各项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有力指导。
促进民生改善,增进民生福祉,要从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入手。钱袋子鼓了,获得感才能更足。我们要通过建立经济发展与收入增长联动机制、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完善防返贫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机制等措施,加快城乡居民增收步伐。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也是获得感最稳定的来源。我们要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实施全民创业行动,以创业带动就业,丰富就业形态、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让全市人民过上更有品质、更加殷实的美好生活。
促进民生改善,增进民生福祉,要从提升人民的幸福感发力。幸福感不仅包括收入的增长、就业机会的增长,更包括人人共享发展成果的社会基本公共服务,具体体现在我们可以享受更为优质的教育资源、医疗资源、文化资源、体育资源和更加完善的民政设施等方面。我们要聚焦教育、科技、社会保障和就业、卫生健康、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污染防治、环境保护、基础设施补短板等民生领域,全力以赴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着力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让全市人民过上更有尊严、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
促进民生改善,增进民生福祉,要从提升人民的安全感深入。平安和公平是民生的基石,也是改革发展的基本前提。让人民群众生活得安心、过得舒心,我们要在社会治理上下功夫,在法治徐州建设上做文章,统筹社会服务、风险防范、矛盾化解、安全生产等工作,最大程度保证人民享有平安生活、平等发展的权利。通过加快构建“五治融合”社会治理体系,强化安全发展理念,科学防范化解安全风险,以高效能治理、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让全市人民过上更有底气、更加踏实的美好生活。
“面对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我们不能有丝毫自满和懈怠,必须再接再厉,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直抵人心,督促我们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呼声,“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办”,坚定不移增进民生福祉,用“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的扎实成绩,托起千万徐州人民“稳稳的幸福”,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新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