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菊为笔 描绘乡村振兴新画卷
|
||
|
◎文/徐报融媒记者 李宁 刘作霖 图/徐报融媒记者 车佳
“土地承包出去有租金,平常还能在社区菊花产业园打零工,现在菊花收获季,采摘1斤杭白菊有1元的收入,一天可以摘100多斤,明年我也准备跟着合作社一起种植菊花,日子越过越红火。”望着筐子里一朵朵金灿灿的菊花,桃园社区居民张潇脸上乐开了花。
11月1日,睢宁县桃园镇桃园社区菊花产业园里,20多亩金丝皇菊和130多亩杭白菊有的蓓蕾初绽,有的含苞待放,有的迎风怒放,上百名村民正在抓紧采摘新鲜的金丝皇菊和杭白菊。
徐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指出,要坚持以工业化思维和市场化办法发展农业,大力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
以党建为引领,以产业为带动。
在江苏省委驻睢宁县帮促工作队队员、桃园社区第一书记侯成雷和桃园社区“两委”人员的共同带动下,在桃园社区,一个以菊花产业带动集体增收村民致富的乡村振兴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一
金丝皇菊地里,居民刘萍正在忙碌着,只见她用食指中指捏住花茎,大拇指轻压在花蕊上,用巧劲轻轻一拨,一朵菊花就摘下来,直径十几厘米的硕大花朵随后被小心翼翼地放进了筐里。
“这20多亩金丝皇菊是今年6月新种的,旁边的130多亩杭白菊是去年就试种成功的。”菊花地边,一脸兴奋的中年人是桃园社区党总支第一书记侯成雷。
作为华东地质勘查局派出参加省委驻睢宁县帮促工作队成员,侯成雷在桃园社区已经待了18个月了。
“那天下雨,我到西园村,全是烂泥路,简直连下脚的空都没有。”侯成雷对第一次到桃园社区的情景记忆犹新,“再一问,我心里凉了半截,2019年村集体收入刚刚20万元。”
怎么办?干部首先要担当作为。
侯成雷对社区“两委”干部说:“我们要让老百姓看到干部能做事、能做成事,还要让他们看到跟着干部能赚到钱。”
作为社区党总支第一书记,侯成雷不遗余力抓党建,支部战斗堡垒作用逐步显现,党员学习、走访帮扶、志愿服务、专项调研等多样活动常态化开展,社区干部找到了自身的定位。
干部的作风改变了,对发展停滞的破局也一直在推进中。
“必须发展产业,这样集体才有收入,老百姓才有钱赚!”侯成雷的态度很明确。
然而,发展什么产业项目呢?那段时期,侯成雷和社区“两委”干部们没少调研和探讨。集思广益之后,发展菊花产业成为共识。
桃园社区有一定的菊花种植基础,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都适宜,但是,能种菊花不代表能种出好品质菊花,不代表菊花能卖出好价钱。
社区干部时德智回忆那段时期的情景:“安徽亳州中药材交易市场、安徽亳州药材种植基地、浙江桐乡菊花加工厂……侯书记带着大家马不停蹄考察学习。”
2020年春天,桃园社区流转土地160余亩;5月底,由社区集体合作社经营,开始种植杭白菊和金丝皇菊。
2020年下半年,一个2000平方米的菊花烘干基地投入运营。
当年种植菊花,当年上马设备,当年产生效益。2020年,桃园社区集体经济收入就突破了50万元。
“今年推广扩大种植了500多亩杭白菊和金丝皇菊,引领了村民参与了种植,采摘后都将进入集体烘干厂房加工,我们预计集体收益更加可观。”社区党总支书记袁保磊信心满满。
二
在桃园镇西侧,挂着睢宁县桃园镇耀园合作社门头的厂房内,同样是忙碌的场面。这里就是桃园社区菊花烘干基地。
烘干厂房的建成,使桃园社区的菊花产业有了长远发展的基础,大幅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
“10月31日收了3万斤,今天只多不少,杀青、烘干、筛花,这些机器24小时不停机。”村干部胡洋在烘干基地里忙得一头汗。
“胡洋是我们中的‘专家’,从菊花地里杀虫、除草,到菊花烘干加工,没有他不懂的。”侯成雷笑着说。
“没有侯成雷书记帮扶建设烘干厂房上马烘干设备,我们的菊花产业做不起来。”但袁保磊和胡洋等人都在强调这么一句话。
捧着一把杭白菊,袁保磊说:“如果我们没有烘干设备,这种品相的杭白菊在地头只能卖到几元钱,价格完全受制于收购商。”
这一套70万元的烘干设备,是由侯成雷力主上马并协调省委帮扶资金购置的。
厂房内东侧,完成第一轮烘干的杭白菊正在进行筛花。菊花倒入筛花机后,根据花蕊大小被筛选成三种品质,之后三类菊花还要再次回炕烘干。
“一类品大约占总量的70%,目前市场收购价为11万元/吨,折合为55元/斤。”胡洋语气中很有成就感,“已经有一些客商打来电话预订,完全不愁卖。”
“去年摸索,今年扩大,明年全面发动。”侯成雷对下一步的菊花产业发展思路非常清晰,“村民虽然都是种一亩两亩,但我们有烘干基地了,我们干部有大格局了,同样能做出大产业。”
三
“31斤6两,拿条子到旁边领钱。”在桃园社区菊花产业园旁边,数十位村民拎着装满杭白菊的袋子正在排队等待过秤。
现场称重,现场开票,现场拿钱。
“跟着合作社干活我们放心,工钱现结,一分钱都不拖欠。”领到工钱的村民刘梅笑逐颜开。
村民采摘一斤菊花,工钱是1元。在产业园区200多亩的一片菊花田里,11月1日足足有200多位村民下地采摘。
“不光是现在采摘菊花能挣到工钱,平时地里除草、杀虫都要用工,我们这个产业园带动了200多名村民就业,尤其是一部分低收入户通过务工增加的收入切实改善了生活。”侯成雷说。
“村民更相信合作社,更相信村集体,在这里干活有保障,他们中最多一天能收入100多元。”侯成雷对眼前的一幕很感慨,“事实证明,我们只有把集体经济搞上去了,才能让村民享受到发展的成果,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共同富裕’。”
四
在桃园社区西园庄村,曾经令侯成雷记忆深刻的烂泥路已经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3米宽的笔直水泥路并安装了太阳能路灯。西园庄村年久失修的一座桥梁也焕发新姿。
全长600米的西园路,改变了西园庄村没有水泥路的历史。
“社区干部做的事,老百姓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侯成雷说,“这其实是一条‘示范’路,不仅仅是修好了一条路,更是修成了村民与干部的‘连心路’。”
正在门前打扫卫生的西园庄村建档立卡户姚兴勤笑得很开心:“路修得可好了,以后再也不用担心出门踩一脚泥、晚上看不见路了。”
“当老百姓笑的时候,你心里会有满满的获得感。”侯成雷动情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