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徐州新闻 > 要闻 > 正文

创新『泉』动力 服务『泉』方位

2021-11-04  来源: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编辑:杨庆宇
2021-11-04  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徐报融媒记者 魏宁

创新资源富、平台多,一直是泉山发展的最大优势。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进一步明确了泉山“打造城市型经济先导区”的发展定位,为泉山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从泉山近年来的发展轨迹看,深入实施“创新驱动、产业强区”发展战略,是支撑泉山高质量发展的最重要引擎。

释放政策红利 泉山发展有活力

《泉山区创新驱动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关于促进科技创新若干政策的意见》《泉山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和招引工作意见(试行)》……

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制定出台,为泉山创新发展保驾护航。

泉山区科技局局长刘磊介绍说,通过释放政策红利,进一步明确了高新技术企业引培、科技创新平台认定、研发机构建设、产学研合作等方面的具体奖励办法,逐步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政策支撑体系,确保相关支持力度不低于省、市“双创新政”。

在得知辖区企业江苏八方钢构集团有限公司购买工业用地扩大生产规模,存在资金需求时,区科技局主动上门服务,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邀请金融机构工作人员现场了解企业资金需求情况,进行“一对一”服务,现场设计融资方案,最终为企业解决融资需求1000万元。

江苏八方钢构集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孙琦说,企业在最需要发展的时候,区科技局主动上门服务,讲政策、送服务,帮助企业渡过了难关。

据了解,泉山区持续优化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帮助28家企业通过知识产权融资6240万元。同时全面推行“投贷联动”机制,创新推出“高企融资直通车”,今年已累计为42家科技企业融资1.1亿元。目前已兑现战略性新兴产业、高企及新型研发机构奖励等奖补资金5229万元。

放大平台优势 泉山发展有实力

从校地合作园区到淮海科技城、泉山经开区,一个个平台载体形成了泉山创新发展的主阵地。

目前,全区共有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含大学科技园)10家,省级以上众创空间12家、众创社区1家,省级科技企业加速器2家,全区功能性创新平台量多质优,总量位居主城区第一。

创新组建淮海科技城企业服务中心,打造“肩并肩”服务品牌,为科创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与中国矿业大学、徐州医科大学等驻区高校签订共建协议,积极推进徐州医科大学和树兰集团合作共建中国矿大与淮海科技城共建人工智能研究院,薛勇院士工作站、孙智教授团队的防腐智能检测等首批7项科技项目落地转化。

此外,拓普研究院与航天八院808所和同济大学共建实验室;艾易西与中科院长春所共建成果应用基地等科创平台相继落地,成立校企联盟5家,不断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三链深度融合、协同创新。

提升“泉”服务 泉山发展有动力

按照“保存量、促增量、建生态”思路,泉山区大力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引培、科技型中小企业扶持、创新型企业倍增计划。“一对一”走访服务企业300余家。

截至目前,该区开展“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实务”等高企专题培训4场,开设高企申报预审专项辅导、高企申报专家门诊服务等特色活动,对近百家企业申报材料提出修改意见约400条,持续提升高企申报质量和成功率。今年共推荐申报高企92家,创历年新高,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近400家。

指导支持企业加大研发力度,加快转型升级,进一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政府为引导、市场化运作、政产学研金相结合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瞄准省、市产业规划,抓好科技项目谋划争取,积极指导相关企业申报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技术创新引导、创新基地和人才等科技计划项目。

中工创智是一家专注于制造业融合物联网整体解决方案的提供商。令公司负责人陈景欣喜的是,在泉山区科技局的帮助下,企业在困境中实现了新的发展。

原来,在一次政企对接会上,泉山区科技局在了解企业需要扩大再生产,对高企申报、人才政策等不熟悉的情况后,立即组织业务科室采取“一对一”“多对一”方式提供针对性辅导,对全方位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对外合作服务、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重点实验室建设等进行了专题辅导和沟通。

刘磊表示,泉山区将持续健全科技创新机制,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提升创新载体质效,激发创新创业氛围,全面优化科技创新生态,着力打造“创新‘泉’动力、服务‘泉’方位”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