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落子,走好徐州产业发展棋局
◎徐报融媒记者 李悦悦 王春莹
金秋的徐州,硕果累累,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也孕育着新的希望。
9月,市委书记庄兆林深入我市13个板块调研,观摩项目进度、破解项目困难和瓶颈;
10月9日—10日,徐州市党政代表团跨过长江,一路南下,对话苏锡常,学习借鉴产业发展先进经验;
10月20日,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第二十一次全体会议在徐召开,江浙沪皖41城参与会议,共话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机遇;
10月28日,2021中国徐州第二十四届投资洽谈会综合投资推介会举行,来自全国各地重点招商区域和13个国家和地区的245位嘉宾齐聚彭城,共谋未来;
……
自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建设产业强市、打造区域中心”战略目标以来,一场场重要会议,一次次对外交流学习,一个个重大项目、一处处产业园区……彭城大地热闹非凡,产业强市的步伐越迈越大。
一
徐州是江苏向中西部地区辐射带动的窗口。徐州发展的高度,对于带动周边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
事实上,徐州也一直在努力做好淮海经济区的“领头羊”。自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徐州牢固树立“工业立市、产业强市”鲜明导向,协同推进新兴产业培育和传统产业转型,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五年分别提高21.5和10.4个百分点。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连跨两个千亿元台阶,达到7319.77亿元,经济总量排名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第27位。此外,徐州改革开放创新纵深推进,新增省级开发园区8家、省级以上科创平台增至208个、高新技术企业过千家,创新活力迸发。
一系列的成绩充分表明,产业是徐州的立市之本、强市之基、兴市之要。只有牢牢抓住产业的“头”,才能扎稳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根”。而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建设产业强市、打造区域中心”的战略目标,也再次明确了产业作为我市强市之策的核心地位。
对比全省各市的党代会发展规划,不难发现,各市均将产业作为未来五年的发展重点。面对产业日新月异的变化,为实现“建设产业强市、打造区域中心”的蓝图,徐州必须与时俱进,找准产业发展落子之处。
二
建设产业强市非一日之功。近年来,徐州始终紧扣高质量发展理念,致力打造新兴产业。招商引资“1号工程”、“765”计划、拿地即开工,一系列政策的背后,展现出徐州争当高质量全面转型发展“排头兵”的决心。
日前,徐州市科技局公布的“创新50强”榜单中,新兴产业企业占据主导,50强高企中有38家为徐州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占比76%。工程机械与智能制造企业19家、占入选企业数的38%,生物医药与大健康6家,节能环保5家,集成电路与ICT5家,新材料2家,新能源1家。
在第二十四届投资洽谈会中,45个项目集中落地,其中近八成是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也再次证明了徐州产业转型已显成效。
越来越多新兴产业在徐州“落地生根”的同时,徐州人才建设也要跟上步伐。在人才强国战略目标的引导下,“人才大战”在全国各地燃起点点星火。
面对“人才大战”,徐州实施“555”人才招引计划,引进领军人才、专门人才、大学毕业生,计划每年拿出10亿元支持人才发展,助力创业创新。
除了“输血”,徐州更要“造血”,通过人才培育、打造科创平台,给予人才更多成长的时间和空间。
徐州科技创新谷就是一个生动案例。科技创新谷紧紧围绕区内现代产业体系,持续推动创新链、产业链和人才链深度融合,打造“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人才”的科技创新人才孵化体系。先后孵化、培育、招引中小微企业780多家,招引科技从业人员2900余人。
徐州用满满的诚意“引凤来栖”,将人才“串珠成链”,让企业“落地生金”。徐州的城市竞争力和吸引力不断增强。
三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徐州产业发展还存在一些不足,比如:经济总量和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升,产业发展不充分,开放型经济规模偏小等。
市委书记庄兆林在赴苏锡常考察学习座谈会上,为徐州产业发展的下一步明确着力点——徐州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跳出徐州看发展,跨越思想鸿沟,深入学习借鉴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的发展经验,大胆想、勇敢闯;要始终坚持“工业立市、产业强市”战略目标,认真学习苏州工业园区“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发展理念,居安思危、目光长远,以真抓实干为产业长远发展落子;要加强创新驱动、加大创新投入、培育创新人才、打造科创平台,用一系列创新为产业高质量发展赋能,激活创新生态;要严格落实“一地一定位”要求,找准定位、发挥特色,加快推动县域及城区各板块发展步伐。找榜样、树标杆,争先进位、加快发展;要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让徐州的营商环境焕发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