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徐州新闻 > 要闻 > 正文

脚步丈量青春 设计成就梦想

2021-10-28  来源: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编辑:杨庆宇
2021-10-28  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赵雷雷(中)在工程现场指挥。徐报融媒记者 陈艳 摄

◎徐报融媒记者 蒋新会

他,披星戴月1095个日夜,只为设计一条铺轨总长度10.6公里的铁路货运专线;他,反复修改设计图纸200多次,只为让每一处工程都尽善尽美;他,每周至少三次驱车来到距离单位100余公里外的建设工地,只为与施工方共同把设计方案优化再优化……他,就是中新钢铁铁路专线项目设计总负责人、中铁上海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上铁院”)徐州设计院铁道所副所长赵雷雷。

今年34岁的赵雷雷是山东潍坊人,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专业。工作9年来,他参与铁路专用线可研设计27项、物流园项目2项、站区规划2项、车站施工图设计2个、车站初步设计5个,以及地方铁路施工图审核、铁路专用线审核若干项,获得优秀咨询、劳动竞赛、知识竞赛等一二等奖多次,多篇科技论文在国家级权威刊物发表。

10月20日,赵雷雷再次来到位于瓦窑站东侧的中新钢铁铁路专用线的装卸场,与建设方、施工方共同对地面夯土基层的硬度进行实地勘察。“近期雨水过大造成现有土质不符合承载力要求,运营期将有不均匀沉降的风险,影响安全、美观,我们决不能因为赶工期而忽视质量,对于该土质问题,我回去再重新设计。”赵雷雷对于工程设计有他自己的坚持和原则,那就是要对工程质量负责!

中新钢铁铁路专用线总铺轨长度为10.6公里,是自陇海铁路瓦窑站东咽喉北侧引出,跨越排水渠后向东连接中新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装卸场的新建铁路专线,专线含有瓦窑站新建信号楼、综合楼、装卸场、皮带廊以及桥隧等工程。项目总投资6.4亿元,站改新增到发线4条,新建装卸场1处,设计质量、效率要求高;新建装卸场要结合环保、节能、高效等现代化要求设计,达到大宗散货物料不落地,采用集装箱中转、皮带廊运输无缝衔接完美解决最后一公里难题,实现环保、低排放;装卸场设计与皮带廊、受料坑紧密衔接转运模式,实属全国首例,极具挑战性;新建专用线装卸场与接轨站之间距离较短、控制因素多,需跨越1条乡镇主干道、2次上跨陇北河,装卸场在满足装卸线长度要求前提下不得侵入新墨河,临近陇海线并行500米等等因素,设计难度大;皮带廊及大车通道需上跨陇北河、下穿既有陇海铁路正线上下行及徐海公路,三次交叉位置距离较近、控制因素多,挑战难度大……

从2018年接到本项目设计任务以来,赵雷雷完美诠释了“雷厉风行”这四个字,前期的现场踏勘,与主管单位对接方案,汇报方案,稳定方案,开会,画图,审查会等等,无论白天还是晚上,他一步一个脚印。作为铁道所副所长和项目总负人,也作为设计人员,他白天有大量的事务需要对接沟通、开会处理,大量的图纸只能利用晚上的时间去画,熬夜加班是他经常的事,三年如一日,经过三年的努力,他和项目组成员圆满完成了项目从研究方案到施工图的设计工作。

予劳动者以“勤劳”定义,予设计人以“担当”注释。赵雷雷心无旁骛地“逆行”在工作岗位上,紧凑无暇的项目推进计划表是他心中的闹钟。作为设计者,他注重图纸的每一处细节;作为项目总负责人,他是多方联系的核心;作为所长,他有繁琐的事务需要处理。但对他来说,按时完成设计图纸,项目建成落地,便是“春暖花开”。

赵雷雷说:“中新钢铁铁路专用线是我院在新沂地区承担的第一个较大的铁路勘察设计项目,工程设计体量大、限制因素多、对接沟通难度大,但项目组成员攻坚克难、勇于奉献,高质量完成了设计图纸,目前专用线正在施工建设中,我们会更加努力做好施工配合,确保工程质量。”

话语坚定,脚步铿锵。作为上铁院人,也作为中国铁建人,赵雷雷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就像这无限延伸的坚实铁轨一样,赵雷雷用自己的青春赓续“逢山凿路,遇水搭桥”的铁道兵精神,牢记国家建设者的初心使命,让美好的希望伴随着飞驰的列车,奔向更加壮美的未来和诗意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