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两在两同”,徐州“五个最”助力政务服务“提质增效”
为切实优化营商环境、改进便民利企服务,徐州市委对政务服务工作提出“近期目标——全省一流、淮海经济区领先”和“远期目标——全国有地位有声誉”,围绕打造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运营成本最低、政府服务最优、创新创业活力最强“五个最”的工作目标,践行“两在两同”,全力推动“放管服”改革,以“小事不出村、服务在身边”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持续推进政务服务工作。
对标最高标准、全市整体发力,覆盖“线上线下”

在徐州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部署推动下,由徐州市政务办作为牵头部门主导、业务部门作为主体、基层部门作为主力的“三主”改革格局形成;徐州市政务办创新实行了分管领导“双包挂”制度,各包挂领导及责任处室及时沟通对接相关“一件事一次办”的业务牵头部门,梳理优化各事项要素信息、材料表单、办理流程,确保按时上线、规范运行。同时,徐州市政务办每半月召开一次办领导包挂县(市)区工作情况调度会,对相关事项在基层落地中存在的政策、技术、人财物等方面难题进行分析破解。
同时,徐州在线上搭建了市(县)一体化综合受理平台,在江苏政务服务网开设“一件事一次办”服务专栏;线下着力推进“1+1+2”试点工程,即:所有县(市)区政务服务大厅和镇(街道)为民服务中心设置“一件事一次办”服务专窗,每个镇(街道)根据具体条件设立不少于2个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一件事一次办”示范窗口,逐步推动综合便民服务向基层延伸。
发挥示范作用、带头实干苦干,践行“两在两同”
为认真贯彻落实徐州市委在全市党员干部中开展“两在两同”建新功行动的部署要求,徐州制订了关于开展“两在两同”建新功行动的实施方案,办主要领导带头示范,以“四不两直”的方式深入基层。8月份以来,先后调研了全市各县级政务服务大厅、50余个镇级为民服务中心和40余个村级便民服务中心,梳理破解难题,推进基层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方向明、标准清、落地实。
徐州围绕港务区赋权问题强调要“应赋尽赋”,要求在调研结束后立刻落实。调研结束后,徐州市政务办迅速研究方案、梳理事项,推动赋权工作的尽快落实。
一是创新“能放则放、应放尽放”服务方式,在全省首家创新建立“赋权事项池”。组织36家市级部门围绕市场准入和投资建设审批的全链条,开展赋权事项梳理,编制可赋予徐州淮海国际港务区审批事项清单,共梳理可赋权事项198项。徐州淮海国际港务区可结合产业发展需要和企业群众办事需求,依托“赋权事项池”需要一批、赋予一批,目前正推进第二批次审批事项赋予徐州淮海国际港务区,有效提高赋权工作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二是创新“园区事、园区办”改革场景,在指导推动徐州淮海国际港务区政务服务大厅建设管理、服务模式改革创新、审批服务队伍建设的基础上,创新赋权事项集成化运行,在实体大厅设置企业服务专区、“一件事一次办”专区、“综合窗口”,推行免费帮办代办服务,实现“一窗受理、集成服务”,企业开办实现营业执照、印章刻制、税务等环节一次办,让企业群众少跑腿、好办事。
畅通政企沟通、加大服务力度,实现“有求必应”
“一站式政策服务、一门式专业服务、一体化诉求服务、一网式政务服务”,由徐州市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扎口搭建的综合性企业服务平台,始终坚持“有求必应、无事不扰”。为保障惠企政策落地见效,截至目前,该平台归集了国家、省、市各级惠企政策3605项。平台统筹全市55个涉企部门建立了“政策服务专员”,由专员向企业发布政策、解读政策,确保政策“读得懂、用得上”。
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徐州市政务办企业服务中心党支部创新开展了“惠企政策暖企行”活动,组织徐州市商务局、市中级人民法院、市发改委、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以及泉山区、沛县和新沂市等市级部门和县(市)区,开展服务外资协会、人力资源协会、物流协会和电影协会等活动11次,一对一辅导企业1340家。
同时,作为涉企诉求的“总入口”,今年以来,平台已办结涉企诉求946件,从政策、人才、用工等方面给企业“雪中送炭”。
围绕国企改革,通过前期走访调研、现场办公,徐州研究制定了《关于支持服务徐州市国企公司改革改制实施方案》,聚焦国企公司改革改制的“痛点”“难点”问题,对同类关联事项分层分类推出“四个一”工作法。截至9月底,246家二三级子企业注销业务已顺利完成。
编辑:孟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