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徐州样本”
◎王红艳
伴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国正式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在新征程上如何走好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是历史交给我们的重大时代课题,需要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进行不懈探索。
中国式现代化
是一项前所未有的伟业
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是一项前所未有的伟业,是因为它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现代化,是一种高质量的现代化。高质量体现在两点上:一则它是全体人民的现代化。实现现代化,一个人也不能少,一个地方也不能少,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都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主体力量,都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携手谱写现代化建设新篇章。正是从这点出发,我们讲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二则它是全面的现代化。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一种和谐,社会主义现代化追求的是人与自我的和谐、人与他者及社会的和谐、人与物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为实现和保障各个层面相和谐的科学的治理体制机制。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也是一项前所未有的艰难系统工程。它的艰难之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任务艰巨。全体人民的现代化指的是分布在960万平方公里上的14亿人的现代化,规模和体量之大惊人。二是资源约束矛盾突出,环境保护压力加大。一方面,不少资源、能源出现短缺,另一方面,人类活动导致全球主要温室气体浓度持续攀升,全球变暖明显提速,暴雨洪涝、高温热浪、寒流暴雪和热带气旋等各类极端天气现象显著增多。三是国际环境更加复杂诡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叠加而至,相互影响,需要我们提高化危为机的能力,努力实现在变局中开新局的目标。
一个值得期待的
中国式现代化地方样本
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是各个地方、各个方面现代化的集成。如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项前所未有的伟大事业,需要全国各地开展积极探索、贡献宝贵经验。从既有基础和建设成就以及发展规划来看,徐州可以成为一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中国式现代化样本。
通过公开资料梳理和实地调研分析,可以看到,过去五年里,徐州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团结拼搏、克难奋进,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五年来,徐州转型发展取得重大突破,改革开放创新纵深推进,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市域治理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不断提升。资料显示,徐州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分别提高21.5%、10.4%,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7.4%、8.7%;徐州还荣膺中国人居环境奖和联合国人居奖,跻身全国第一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有事好商量”基层协商民主创新实践工作处于全省领先地位,贾汪区马庄村的“马庄经验”广为传播。在2020年全国经济百强城市排名中,徐州位列第27位(GDP 7319.8亿元,增长3.4%),连续三年实现位次递进,城市影响力、竞争力进一步提升。
从三个维度上,徐州都可以成为研究中国社会的典型案例——回望历史,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2600多年建城史的徐州,可以使我们从中领略中华民族文明史的灿烂绵长;聚焦现实,徐州集中体现了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状况,从这里也能清晰看到中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例如,资源枯竭型城市如何弥补历史遗留欠账?如何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如何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展望未来,徐州的发展规划自觉把地方的改革发展放在了全省全国的工作大局中谋划,既契合中央精神,又具有地方特色。
在上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徐州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徐州明确提出“建设产业强市、打造区域中心”战略目标,宣示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奋勇争先,提出在接下来的五年,将着力壮大实体经济、强化创新驱动、完善城市功能、推进乡村振兴、深化改革开放、建设美丽徐州、增进民生福祉、提升治理水平,加快建设实力徐州、创新徐州、美丽徐州、善治徐州、幸福徐州“五个徐州”,推动各项事业发展和全面从严治党迈上新的台阶。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产业实力是支撑,不断创新是动力,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善政良治是关键,不断满足全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是目的。“五个徐州”的着力点各有侧重,但内在逻辑契合、功能相互嵌套,是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完整、准确、全面的理解和贯彻,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视察徐州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的具体体现,符合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原则,符合国家“十四五”规划的总体要求,也符合徐州的地方具体实际,必将为徐州谱写现代化建设新篇章提供强大的理论和政策支撑。
奋力谱写
徐州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要把绘就的蓝图变成现实的场景,需要我们持续苦干加巧干,不断提高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综合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其他地区经验以及徐州的实际情况,从治理视角看,谱写徐州现代化建设新篇章,尤其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积极探索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的科学路径和有效方式。具体而言,地方党委和基层党组织应突出抓好三项工作:其一,聚焦党中央路线、方针、政策在地方的传达、贯彻和执行情况,看是不是得到了及时的不折不扣的落实;其二,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配套政策制度的研拟等重大事项决策中进行政治把握,看是不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不是符合中国式现代化的原则和要求;其三,坚持善养严管的原则,打造一支始终践行宗旨意识、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干部队伍。概而言之,徐州应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进行更加积极和扎实的探索,全力构建一个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徐州。
其次,抓好具体工作制度和工作机制建设。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制度稳则国家稳,制度强则国家强。从地方治理看,应遵循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精神和安排,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积极探索有效的、具体的工作制度和工作机制,最大限度将国家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的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同时,注意实践经验的提炼总结和研究推广,为制度的完善和发展作贡献,为推进治理现代化出力气。在这点上,徐州大有可为,基层协商民主、马庄基层党建、采煤塌陷地治理、老工业基地振兴等治理模式都有挖掘和升华的空间。
第三,强化系统思维,用足用好“命题优势”。徐州是“一带一路”建设节点城市,是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也是国家首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2017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徐州时作出了“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指示,徐州实际上承担着回答“三生融合”命题的使命。这些命题,是任务和压力,更是机遇和荣誉。徐州上下应高度珍惜这份荣誉,用足用好使命任务带来的各项政策、项目和资金优势,加快推进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努力书写“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时代答卷。而鉴于命题较多、任务较重,更需强化系统思维,找到任务的最大交集面和契合点,科学发力。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主义民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所国家治理研究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