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徐州:弘扬淮海战役革命精神,谱写“强富美高”现代化新篇章
◎徐报融媒记者 臧秀君
抚今追昔,心潮激荡,红色故事诉说正道沧桑;不忘初心,旗帜飞扬,红色精神挺立华夏脊梁。
72年前,发生在淮海大地上的这场气吞山河的淮海战役,是一场关系着中国革命命运与国家前途的关键之战。72年后,在这片热土上,党和人民演绎了一场又一场新时期的“淮海战役”。
岁月流逝,时隔72年,淮海战役革命精神穿越时代的云烟,历经风雨的洗礼,如同一颗跨越时空的“种子”,记录着人们血液中的红色基因,在新的历史方位和时代坐标下,被1000万徐州人民继承和弘扬。
■重温历史
淮海战役革命精神永不朽
10月下旬,阳光明媚,微风和煦,雄伟高大的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庄严矗立,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的“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九个鎏金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纪念塔南北西三面的回廊长度为146米,南北回廊2米多高的白色大理石碑上,对称镶刻着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淮海战役烈士的题词和烈士英名录。回廊西面为巨型陶瓷壁画,生动地展现着人民解放军英勇作战、人民群众奋勇支前的英雄画卷。
纪念馆里,一张张图片、一件件实物、一个个场景,再现了会师淮海、决战中原的大战役,讲述着烽火岁月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的不朽风采。
在淮海战役纪念馆里陈列着一件国家一级文物——一根1.2米长的小竹竿。它的主人是特等支前功臣、共产党员唐和恩。竹竿上刻满了鲁苏皖三省88个地方的名字,记录下3000公里的人民支前路线图。据统计,淮海战役期间,广大群众共运送近44万吨粮食,大部分由支前民工以人背、肩挑、车推等方式完成,共出动推车88万多辆、挑担35.5万副、支前民工543万人,每名解放军战士身后有9位民工配合保障。最终,这场规模空前的大会战,经过66天鏖战,人民解放军创造了“60万战胜80万”的战争奇迹。毛主席亲笔题词称赞:这是“人民的胜利”。
■续写华章
塑造新时代淮海战役革命精神
人民群众的伟力,成就了人民战争的胜利。从当年的淮海战役到新时代“淮海战役”,淮海战役革命精神跨越时空指引着党和人民群众,创造了一场又一场“奇迹”之战。
英雄的徐州人民,攻坚克难,打赢了一场决胜全面小康的关键之战。徐州是江苏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主战场,低收入人口和经济薄弱村数量均占全省四分之一。面对如此艰巨的任务,从2016年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徐州尽锐出战、精准施策,徐州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几十个利民、惠民的扶贫专项文件,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帮扶力度和考核监督,在全市上下形成了重视扶贫、关注扶贫、参与扶贫,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组织体系和浓厚工作氛围,全市脱贫攻坚取得历史性成就和决定性胜利。
面对严峻复杂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市委市政府出台“支持中小企业21条”“惠外贸12条”以及稳消费扩投资等系列措施,推出减税降费、援企稳岗、减租降息、融资支持等一系列举措,扎实推进复工复产,保障经济加速回暖、逐季向好。
党的十八大以来,徐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徐州重要指示精神,坚定不移推进产业转型、城市转型、生态转型和社会转型,实现了经济总量由小到大、产业层次由低到高、城市功能由弱到强、生态环境由灰到绿的历史性转变,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辉煌成就。当绿色成为徐州人民的幸福底色,“百里煤海”终于涅槃重生。
■继往开来
淮海战役革命精神永绽光芒
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瞻仰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参观淮海战役纪念馆时强调,要缅怀革命先烈,传承好红色基因。牢记总书记的嘱托,过去的三年多,徐州在产业发展、改革创新、城乡建设、全面小康等一系列工作中,交出了人民满意的优秀答卷。尤其是在过去一年,面对百年不遇的疫情冲击、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叠加交织的困难挑战,全市上下团结一心、负重奋进,各项工作有序开展,企业有序复工复产,经济发展稳步前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
站在“十四五”的起跑线上,徐州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徐州重要指示精神,总结推广“听党指挥、依靠人民、团结协同、决战决胜”淮海战役革命精神,坚持弘扬淮海战役革命精神与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紧密结合,精品化实施淮海战役革命精神“三进”教育工程,谋划开展“赞百年变革、颂时代新风”“落实‘十四五’,迈向新征程”等重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淮海战役革命精神也将在这一时期得到更加系统化、现代化的传承,不断扩大覆盖面与影响力,团结奋进力量,推动徐州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劈波斩浪,一路奋进,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编辑:孟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