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中轴线 书香润彭城
◎文/徐报融媒记者 张瑾 图/徐报融媒记者 孙井贤
徐州的老城区有一条贯穿市中心南北的中轴线,从黄楼起向南经黉学巷到彭城路,再到云东一道街、泰山路,纵贯城区核心地带,绵延5公里。置身其间,可以领略历史积淀,感受现代繁华。
书香浸润彭城。在这条徐州南北历史文化轴上,既有国营的综合图书商城,也有民营的特色阅读空间、连锁书店,还有由市图书馆设置的城市书房。一盏灯温暖一座城,让我们循着书香,来一场阅读漫游。
市中心图书商城
在坚守中拥抱变化
今年的第四届淮海书展在全市设置了14个分展场,其中的3个分展场就在市中心方圆一公里内。3家书城鼎足而立,都以不同的特色服务着不同的人群。
徐州的新华书店于1948年12月徐州解放后迅速组建,成立后的新华书店及时传达党的政策,在稳定民心、安抚百姓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在计划经济时代是人们购书的唯一渠道。
改革开放之后,市场经济活跃,特别是21世纪以来,图书市场既繁荣发展又竞争激烈,机遇与挑战并存。此时期的国有新华书店经过一系列的体制改革,重新焕发了青春。
成为江苏凤凰新华书店集团分店的凤凰徐州书城,依然是徐州图书市场的龙头老大。秉持国有文化企业的担当,凤凰徐州书城作为四届淮海书展的重要协办和参展单位,为徐淮读者准备了充足的精品书、畅销书。书城常年开办的经典诵读、凤凰姐姐讲故事等阅读推广,业已成为品牌活动。
位于金地商都的如苔博库书城(原博库书城徐州店)成立于2003年,是当时的浙江省新华书店集团开设的第一家跨省连锁书城。书城博采中外书店的成功经验,深耕图书零售市场,以图书质量高、配送速度快、购物环境优等特点赢得徐州读者的认可。
扎根徐州书业18年的博库书城于去年进行了提升改造,增加了自助阅读区和茶点间,以适应新的商业发展需求。书城总经理王银嫒介绍:“我们书城更名为‘WRITE A如苔博库书城店’,取意袁枚的诗句‘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在人们阅读兴趣变化迅速的当下,书城坚持对每一本图书的的选品把控,特别注重人文领域的阅读推介。”
文亭街口的海天书城是一家有着20年历史的民营书城,以经营本土书、教铺书、特价书为专长。书城还将各出版社压仓的书精选出来低价打折出售,吸引了大批爱书人来此淘书。
海天书城总经理兼徐州市出版物发行协会会长兰剑回忆海天书城走过的20年,感慨万千:“开书店不易,能坚持下来更不易。海天书城在图书市场兴隆的年代,租下彭城广场2000多平方米的地下商场,虽然面临广场的多次施工改造,但依然红火。书城迁到文亭街之后,徐州的老读者们依然不离不弃,常将自己的新书拿到书城举行首发式,海天书城非常乐意为广大书友提供交流的平台。”
时尚书店
卖的不仅是书还有格调
与专业售书的图书商城相比,于上世纪末涌现的时尚书店不再是单纯地贩卖书籍。咖啡、甜品、手绘文创,甚者还有撸猫,都是书店营造多元文化空间的特色。
徐州中轴线上的西西弗苏宁广场店是人们逛街购物之余的心灵休憩园地。总店在重庆的西西弗连锁书店名称来源于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西西弗斯绑架了死神,让世间没有了死亡,触犯了众神,被罚推巨石到山顶,然而每当他用尽全力推着巨石到达山顶时,巨石又滚到山底。于是他只能不断重复、永无止境地做这件事。
“在他人看来,西西弗斯的石头是他一生苦难的源泉,但是在西西弗斯本人看来,那是他自己独有的快乐。读书也是如此,只有不断向上攀登,也能找到自己的快乐。”西西弗店员的绘声介绍,为书店增添了励志的色彩。
这家时尚书店的存在,放慢了中心商圈购物者的脚步。今年的淮海书展,西西弗书店与本市其他一些时尚书店都积极参与了活动,在全民阅读推广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位于回龙窝文化街区的“猫的天空之城”概念书店是一家总部在苏州的连锁书店。书店里充斥着文艺书籍、明信片、手绘地图、陶瓷杯子,几位从回龙窝逛过来的汉服女孩坐在窗前的桌边翻书,两只肥猫慵懒又傲骄,时光在这里不再匆忙。
“猫的天空之城”是因为店里有猫么?记者指着柜台上酣睡的大白猫问。店员郑海珊介绍说:“猫空不是因为有猫,而是猫空创始人叫毛毛,她的丈夫为了满足妻子想开一家书店的愿望,于是创办了猫空,他们工作之余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全家一起旅行。”
环视猫空书店,这里主要经营旅行、艺术、绘本和文学书籍。“寄给未来”的明信片是文艺书店的标配,因为店主主修艺术设计,所以猫空里出售的都是独家设计的明信片。
猫空店外摆放的长椅上,一对老年夫妇在此低语。与猫空比邻的下沉式博物馆里,则是一段徐州明清城墙墙基的原址原物展示。“回龙窝里,老城墙边,喜欢这里的氛围,还有空气中的咖啡味道。”曾在书店里听过徐州老房子摄影家团队分享拍摄故事的摄影爱好者刘先生说,“回龙窝文化街区引进的这家连锁书店既时尚又传统,与回龙窝的气质很搭,书店门口的小广场每天都有人在这里下棋、聊天,店里店外写满了生活美好。”
国有城市书房
家门口的移动图书馆
打造特色公共文化空间是《徐州市“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十四五”期间,我市将在构建城市“15分钟文化圈”中打造一批城市书房,使公共文化服务深入城市肌理。
自2018年底试运营徐州第一家城市书房,市图书馆采取共建共享的原则,推进“国潮汉风”城市书房建设,迄今已与市级机关工委、徐州地铁集团、铜山街道办事处党建中心、鼓楼区图书馆、淮海科技城管委会、云龙书院等单位共建了多家城市书房。
在徐州中轴线上就有三家城市书房,它们是周围群众阅读的港湾,亦是往来行人眼中的风景。
沿户部山步行街向南行,位于和平路的和平路城市书房占地面积304平方米,备有4000多册图书。市图书馆为书房的创建提供了场地、设备、图书,使书房拥有了徐州第一家自助借阅还书机,徐州作家和社会爱心人士慷慨捐赠了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学作品、研究论著等藏书千余册,彰显了书房的本土文化特色。
万事开头难。门头上写着“NO.1”的和平路城市书房在创立之初离不开高校、出版社、徐州籍作家志愿者的热情支持。书房的志愿者服务项目于2020年荣获文化和旅游部“2020年全国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项目线上大赛”一等奖,成为江苏唯一获得此等奖项的志愿服务团队。“志愿者们各尽其能,通过无数件小事,一点一滴地筑就了暖心家园。”徐州女作家戴月如是说。
今年,位于中轴线的彭城广场地铁换乘站也有了书香。市图书馆副馆长王仁同介绍:“为便于市民随时可以读书,市图书馆与徐州地铁集团共同管理,已在地铁彭城广场站换乘站、徐州市行政中心站、徐州火车站换乘站、淮塔换乘站4个站点设置了‘国潮汉风·徐州地铁’智慧图书馆,这里的图书与市图书馆各网点实现通借通还,还可以现场自助办理借书证,目前正在进行试运行阶段,投入新书1000册。”
图书馆与传统书院原本就是职能相通的服务机构。位于徐州中轴线南端的云龙书院曾是清代徐淮地区最高学府,书院常务副院长李靖透露:“市图书馆与云龙书院刚刚共建了城市书房,由云龙书院进行管理,书籍以两汉内容为主,目前已经安装好了图书借还系统,即将对外开放。”
以中轴线上的几家城市书房为例,有这些集雅致生活、书香阅读、文化体验、读者自修于一体的纯公益公共阅读空间,市民只要凭借身份证或市民卡即可免费自助办理电子借书证,所有城市书房和智慧图书馆借阅区的图书都可以与市图书馆各服务点实现通借通还,让读者在家门口就可以拥有图书馆。
小众文艺书店
转角处“遇见”美好
徐州中轴线南端的云东文化街区的展示区域目前已近完工,商业区业已封顶,未来这里将与回龙窝、户部山、彭祖园等文化街区相连,形成一条内涵极其丰富的文化通道。
在云东一道街即云龙山东坡转角处,有一家仅有40平方米的遇见书房。因为处于闹市中的僻巷,路人遇见“遇见”也不是那么容易,然而大凡知道这家书店的多成了回头客。
开一家书店、聚一帮书友品茗聊书是许多文人的理想生活,但是真正把书店开起来并不只有浪漫。除了每月的房租、水电费,受网购冲击、疫情影响都是横亘在书业人面前的难题。
网络购书和听书让书与读者实现了时空连接自由,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体书店的发展。凡事都有两面。网络拉近了读者与书的距离,但这种距离也让一部分读者对纸质书有了更深的珍视与亲近。
为了做一家有灵魂、有温度、有态度的独立书店,遇见书店店主郭女士坚持自己的选书口味——只售一切与美好生活相关的无用之书,不励志、不畅销、不实用:“无事此静坐,有福方读书,遇见书房要打造的是一个集阅读体验、讲座沙龙、咖啡与茶、创意美物为一体的多元城市文化空间。”
开业近三年,书房先后举办了读书沙龙、名家分享会、新书发布会、习字课、茶艺、插花等文化雅集活动,也有选择地对外承接私人和单位的团体文化活动。拥有诸多旧版本的遇见书房还在孔夫子旧书网开设网店,经销特价绝版书。这些从出版社库房里淘选的老版书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书友。
“因为机缘,有几位朋友将自己的部分私藏书交给遇见书房处理,他们都是真正的读书人,有退休教授,有儒商,藏书也是相当有品位。这些书陆续上架后,给遇见书房的运营打开了思路。”郭女士说,“好书即使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泛黄,也不会过时,对于需要的人来说,反而愈加珍贵。”
“2020年疫情之后,遇见书房通过书房微信群和朋友圈,运用私域流量进行社群营销,集众人之力为书店解困,虽然没有达到大书店一呼百应的影响力,但通过一本本的销售积累,维持着书店的经营。”从书店经营最艰难的时期走出来,郭女士对未来充满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