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产业强”成为徐州发展显著标志
◎王正喜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谱写徐州现代化建设新篇章,必须把建设产业强市作为核心支撑和牵引抓手。产业强则城市兴、百姓富,建设产业强市是徐州决胜未来的根本所在。
牢固树立大抓产业、重抓制造业的鲜明导向,重点在项目建设、产业集聚、创新赋能、企业培育、园区贡献等方面发力突破,加快建设极具竞争力的产业发展新高地,让“产业强”成为徐州发展的显著标志。站在新起点、奋进新征途,徐州接下来就要这么干!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徐州经济以农业为主,随着新中国首个“五年计划”实施,徐州工业建设全面开展,涌现出徐州重型机械厂、徐州矿务局和基建局等生产经营单位。这一时期,国家和江苏省大力支持徐州地区煤炭工业发展,建设了以煤、电为主的能源工业,并发展了化学工业、机械工业、建材工业以及轻工业。
改革开放后,工业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到本世纪初,徐州的年均煤炭开采量在2000万吨以上,曾经有大小煤矿300余座。鼎盛时期,我市为全省贡献了80%以上的煤炭、60%以上的电力和40%以上的钢铁建材,为江苏乃至华东地区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到2008年,振兴老工业基地战略全面实施,徐州产业振兴的步伐进一步加快,步入了高速增长时期。
但与此同时,钢铁、焦化、水泥、热电、化工五大传统产业,作为全市的支柱产业,在支撑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形成了全市产业结构偏重、“煤炭型”能源结构突出等问题,影响了生态环境、制约了产业高质量发展。因此,产业转型升级势必要加快步伐、势必要走向深化。
2017年开始,市委、市政府坚持用新发展理念统揽全局,树立了“工业立市、产业强市”发展战略,保持了转型升级的坚强定力,以刀刃向内的勇气、壮士断腕的决心,全面推动传统产业布局优化和转型升级,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到“十三五”末,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取得了全方位的成效。
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我市打造了一批影响力突出的荣誉品牌。徐州产业转型的力度和成效,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典范,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影响力不断提升。我市通过了全国唯一的“中国工程机械之都”复审,巩固了“中国工程机械之都”的地位。先后获批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国家智慧城市等一大批试点示范,2018年、2020年,两次获批全省制造业创新转型成效明显地区。
尤其是过去五年,我市转型发展成效显著,产业层次加快迈上中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产业大幅提升,徐工集团获评“中国工业大奖”,徐工重型、海伦哲入选“全国质量标杆”。在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竞赛活动中,徐州工程机械集群脱颖而出,取得了优异成绩。集成电路与ICT产业在装备、材料等细分领域行业领先,影速光电光刻机、鲁汶仪器磁存储刻蚀机等一批半导体自主研发设备填补国内空白,鑫晶半导体12英寸大硅片通线量产。新能源、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发展态势强劲,中能硅业、协鑫硅材料等新能源制造企业技术优势突出,恩华药业等10个企业或产品获批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
实践证明,徐州产业转型发展的路径,符合新发展理念、符合徐州发展实际,我们要坚定路径自信,继续沿着“工业立市、产业强市”的道路走下去。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精心谋划,结合我市产业基础,正在采取一系列强有力的产业强市战略举措。
建设产业强市,夯实徐州现代化建设的经济根基,是发展所需、当务之急。翻篇归零再出发,产业强市新征程该如何跑?市党代会报告提出“产业强市”有“四强”:
强在规模体量上,就是要确保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开票销售收入均超万亿,形成2—3个在国际国内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现代产业集群,让“中国工程机械之都”享誉全球。
强在结构层次上,就是要加快推动产业发展迈向中高端,六大新兴产业成为主导产业、总产值突破60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占比提升到50%,成为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典范。
强在科技支撑上,就是要抓牢科技创新这个关键,着力培育创新企业、打造平台载体、抓好成果转化,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加快形成以创新为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
强在智能引领上,就是要科学把握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趋势,大力推动全产业链数据化、智慧化,以数据要素的高效配置赋能产业转型,加快提升企业生产智能化水平,促进产业加速裂变、全面升级。
实体为本、制造为根,始终是落实产业强市战略要遵循的。进一步聚焦实体、聚力制造,徐州正在以更远眼光培育现代产业集群,提高产业地标显示度、激活产业转型原动力,增强产业布局前瞻性,在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中树立“徐州地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