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徐州:“蔬菜进北京”富乡村 农民增收“不停步”
徐报融媒记者 樊海涛
近日,江苏省徐州市制订印发“徐州蔬菜进北京”行动实施方案,将建立徐州——北京农产品产销长效紧密的合作机制,稳步扩大徐州市优质蔬菜产品的北京市场份额,以此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
据介绍,北京年消耗蔬菜1000万吨,自产蔬菜130万吨,需求缺口大,特别是中高端市场存在大范围空白。为促进农业需求侧和供给侧有效对接,我市以“建基地、树品牌、带农户、促增收”为基本思路,以创建北京市供应基地为抓手,针对北京市场需求特点,大力组织农业企业、合作社、大户开展基地创建和市场营销,积极引进农产品销售加工企业,稳步扩大徐州蔬菜在北京市场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市场份额。
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根据“徐州蔬菜进北京”行动实施方案,将实施以下几项主要措施。
调整优化蔬菜供给结构。瞄准北京蔬菜产品市场空白,扩大调优蔬菜品种区域布局,科学规划一批蔬菜市场优势区域,重点引导发展四大类主推品种,即以番茄、黄瓜、辣椒、茄子、四季豆、西芹、西葫芦、花椰菜、草莓、西瓜为主的早春、秋延迟设施蔬菜;以大沙河苹果、新沂水蜜桃、贾汪石榴、邳州银杏等为主的高效林果;以大蒜、洋葱、牛蒡、山药为主的特色根茎产品;以芦笋、西兰花、荷兰豆、甜豆为主的地方名特优菜。引导种植主体瞄准市场需求,支持其发展日光温室秋延迟菜、大棚早春蔬菜,合理安排种植品种,避免发生基地间种植品种、上市时间“撞车”现象,与山东、河北地区实现错季上市、季节互补。
开展高标准示范基地建设。按照集中连片规模种植、保持相对稳定、一次规划到位的要求,各地分别明确1—2个蔬菜高标准示范基地建设任务。参照“徐州——上海蔬菜外延基地”建设标准,综合种植习惯、产业基础等因素,选择具有一定产业规模和基础的地块规划布局,每个生产基地规模不低于500亩。各地要制订基地建设实施方案,对基地进行政策投入和项目扶持。
强化蔬菜质量标准建设。严格落实产品质量标准和当地生产标准,建立生产档案,及时记录生产数据,为科学生产管理提供基础。参照《徐州——上海蔬菜外延基地蔬菜采收—分级—包装—预冷—储存—运输操作准流程》,以工业的思路发展农业,建立涵盖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标准体系,做到全市范围内同品种作物种植、生产标准统一,力争在生产环节提高优质产品率。力争全部基地建立“二维码”追溯系统,加强质量安全监测。
培育壮大市场对接载体。积极培育一批业绩突出、成长性好、带动能力强、竞争优势明显的蔬菜产业化龙头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采取反租倒包、招标承包、土地入股等多种方式,鼓励农户依托龙头企业发展蔬菜生产等“公司+基地带农户”农场化经营模式。重视国字号品牌和绿色有机农产品的申报认证工作,积极支持市场主体注册商标、申报品牌、争创名特优新农产品。
构建稳定有效的直供北京渠道。引导企业与北京市场加强对接,开通“徐菜”进京绿色通道,为挂牌的高标准示范基地办理进京绿色通行卡。通过“政府搭桥、市场运作”的方式,在北京设立一批徐州农产品直供窗口、配送中心,推行“农超对接”、“农企对接”、机关食堂对接等直供直销模式。大宗产品借鉴新发地市场贵州馆、海南馆等区域化场馆经营的方式,建设“徐州馆”推广徐州区域公用品牌,徐州所有农产品统一直供直销。以“统货”打开北京中低端市场,以精品果蔬填补北京中高端市场空白。
组织开展市场推介交流活动。加强与北京市农业农村局、商务局、供销社及北京首农集团、新发地市场等不同层面的沟通协调,拟于近期举办“徐州农产品进北京专题推介会”,组织安排各县(市)区面向北京政府机关、各大商超、批发市场全面推介优质、特色农产品;支持各县(市)区单独在京举办推介会。
编辑:李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