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壮大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
◎本报评论员
实体经济是地区经济的立身之本,财富之源。实体经济是我们在现代区域竞争中站稳脚跟、赢得主动的根基。
在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上,对如何壮大实体经济,构建特色现代产业体系给出明确答案——牢牢坚守“工业立市、产业强市”战略,加快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深入实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大力推进工业倍增工程,为实力徐州建设提供强劲支撑。
今后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开局起步期,是我市建设产业强市、打造区域中心的攻关突破期。审视当下,我市已经处在深化转型、提速增效的发展新阶段,拥有“一带一路”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等叠加机遇,同时也面临区域竞争加剧、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等巨大压力,前进中的困难和挑战不可低估。在这样的环境和条件下谋发展,就必须深刻把握发展的阶段性新特征新要求,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把握发展规律,弘扬“五种风气”,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石,实体经济健康发展是防范化解风险的基础。实体经济水平越高,经济实力就越强,抵御风险的能力也越强,这是现代经济发展的硬道理。发展越是面临困难挑战,越是要壮大实体经济,为构筑未来发展战略优势提供重要支撑,有效抵御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冲击。
把壮大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要以先进制造业为牵引全面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制造业是振兴实体经济的主战场,要以建设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为牵引,聚焦构建“6+4”先进制造业体系,推动制造业发展提速、占比提高、效益提升。做大做强六大新兴产业;持续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盘活传统产业转型腾退资源,加快“腾笼换鸟”;借助新技术,推进数字经济发展,抢占产业发展“智”高点;瞄准优势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强化全产业链布局,加快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要创新项目招引机制,强化精准招商,在各类项目特别是百亿级项目招引上不断实现新突破。要加大企业培育力度,形成数量显著增加、结构更加合理的企业梯队,实现以创新提升实体经济为依托的产业高质量发展。
把壮大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要将打造区域中心作为放大徐州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优势。要坚持把徐州发展放在全国大格局、全球大背景中审视考量,主动对标省会城市和国家中心城市,高标准优化空间布局、推进产城融合、塑造鲜明特色,加快提升中心城市首位度和集聚辐射带动力,全力打造名副其实的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围绕这一目标,充分发挥现代服务业的聚集效应,加快构建“6+3”现代服务业体系,积极培育百亿级服务业企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加快徐州商圈建设,发展会展经济、首店经济、夜间经济等新模式,打造淮海经济区高品质消费体验中心。推动服务业集聚区提档升级,创建一批省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现代服务业实现空间集聚,产业发展一定会带来倍增效应,推动区域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
把壮大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要以全局观点统筹推动板块经济全面振兴、协调发展。经济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一地一域的发展都不叫全面发展,板块经济全面振兴才是壮大实体经济的途径。要积极加快县域新型工业化进程,推动主城区都市工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引导各地重点打造2—3个主导产业,显著提升板块经济对全市发展支撑力。坚持“一地一定位”,各县(市)区根据自身优势,壮大实体经济,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升整体核心竞争力。
启航新征程,我们要牢牢把握壮大实体经济这一主攻方向,全力汇聚政策、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要素,积极构建结构更科学、更合理的现代产业体系,实现先进制造业、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板块经济协同发展,为我市“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更为坚实的产业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