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铜山:党建引领办实事,在城乡融合中传递“民生温度”
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必须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找准“我为群众办实事”着力点。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突出问题导向,聚焦“急难愁盼”问题,以党建为引领,着力解决了一批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他们深切感受到党史学习教育带来的获得感、幸福感。
打通堵点,释放产业发展活力
实体经济是富民强区的立区之本、经济发展的命脉所在、区域竞争的关键支撑。实现产业强区目标,必须提升服务效能,破除瓶颈制约,健全帮扶机制,打通各类堵点,切实解决实体经济的所思所盼。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徐州铜山以“企业大走访大帮扶”活动为抓手,开发走访帮扶平台系统,实时了解走访动态和信息,建立起动态推送协调办理反馈闭环机制,确保走访来的每一个问题都能得到快速有效解决。
建立健全服务实体经济“四个一”机制,即利企惠企“一企来”、企业开办“一窗式”、企业服务“一件事”、企业诉求“一准办”。12345政务热线设立“一企来”政策解读专员专岗,通过电话连线、线上平台等多种方式,让企业对全区惠企政策“查得到”“读得懂”“用得上”,开设政策精准推送功能,实现由“企业找政策”向“政策找企业”转化。
铜山政务服务中心开设企业开办专区,整合企业登记、印章刻制、发票申领等环节,实行“一站办结”的企业开办模式。围绕企业生产经营高频服务事项,由一家牵头部门统一受理、配合部门分头办理,涵盖企业开办、项目建设、生产经营、获得融资等,实现“一表申报、一窗受理、协同办理、一体反馈”。设立企业服务专岗,开设“绿色通道”,建立完善“诉求服务”“上门服务”“代办服务”和问题交办会办、清单化管理、节点化推进等工作机制,及时解决企业的发展诉求。
消除痛点,扎实建设宜居城市
用情用心用力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人民群众方能在一件件好事实事中体会获得感和幸福感。随着义务教育阶段生源的不断增加,徐州铜山区3年招聘新教师2400多名。
由于新教师很多都是来自外地,学校本身校舍资源紧张,特别是在偏远乡镇,住宿难已经成为新教师的一大困扰。铜山区在房村镇等9个偏远乡镇建设11栋教师周转房,并纳入“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新落成的教师周转房宽敞明亮,配备电视、空调、冰箱等生活电器以及文体用品,新招聘的300多名乡村教师报到即可入住。

徐州铜山团区委在深入基层调查走访过程中发现,不少农村事实孤儿受家庭环境所限,居室往往昏暗简陋。为此,团区委按照每间1.2万元的改造标准,为195名事实孤儿改造出干净整洁、阳光温馨的“梦想小屋”。
完成2万户农村户厕无害化提升改造,新建标准化居家养老社区服务中心30家,完成30个中小学新建和改扩建项目,摸排出1000多户危旧房屋,全部实施危房改造……铜山把小事办实、把难事办结,消除痛点,持续改善居民生活质量。
解决难点,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从地理位置上看,徐州铜山区“包围”着徐州市主城区,老旧小区治理一直是城乡融合过程中的“老大难”问题。地处城乡接合部的200多个老旧小区大多建于上世纪90年代,长期缺乏物业管理,小区内管线老化、道路破损、电动车乱停乱放、飞线充电等问题严重,给居民生活带来极大不便,成为人民群众的“烦心事”“揪心事”。

为此,徐州铜山区聘请专业设计公司对老旧小区实施改造,让一个又一个在时代变迁中失去光彩的老旧小区“脱胎换骨”。此外,徐州铜山区还以老旧小区改造为契机,针对物业管理成熟小区、没有物业管理小区和独栋零散点式楼三种现状,实行分类管理,精准施策。
托龙山安置小区的变化,是徐州铜山200多个老旧小区改造的一个缩影。今年,该小区在新建5处垃圾分类收集点、新铺1100平方米路面、增设492个分户式充电箱、70多个停车位的基础上,参照“海绵城市”要求设计周边雨水收集系统,合理运用雨水绿化浇灌,亭台楼池郁郁葱葱,相得益彰,成为居民娱乐休闲好去处。提起小区的变化,居民赵清山高兴地说:“改造完成后,居民心情都变好了,小区风气也更加文明。”
编辑:孟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