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徐州新闻 > 要闻 > 正文

步履加固 稳中有增

2021-10-05  来源: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编辑:杨庆宇
2021-10-05  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徐报融媒记者 张亚轩

据徐州市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1—8月份,我市持续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效,生产供给保持稳定,新兴产业提质增效,就业物价基本平稳,消费潜力不断释放,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在合理区间,经济运行继续保持稳中向好态势。

工业生产稳中有进 新兴产业强势增长

近日,我市招商引资“1号工程”——江苏玖华智能制造有限公司徐州宝馨智能装备制造项目签约落户徐州经开区,项目总投资3亿美元。一直以来,我市上下始终坚持“工业立市、产业强市”战略不动摇,紧紧围绕“调高、调轻、调优、调强”的产业发展导向,全面做强实体经济,全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如今的徐州,在发挥传统工业优势的基础上,重视战新产业前瞻培育,乘势腾飞,再攀新高。放眼徐州,已是工业地位稳固,新兴产业云集,现代经济体系逐渐成型之躯。

从数据上看,全市四大传统优势产业依旧领跑,其中钢铁冶金、建筑建材、绿色化工、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产业产值分别增长73.4%、21.8%、48.7%和18.8%。先进制造业奋起直追,全市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同比增长35.2%,其中工程机械与智能装备、集成电路与ICT、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与大健康、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分别增长29.1%、42.7%、67.2%、51.2%、16.1%和29.0%。

有效投资增新动能 助力项目投产达效

近日,位于铜山区茅村镇檀山村的徐州揽胜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工程机械零部件一期项目建设现场,到处是一片红红火火的生产场景。今年,铜山区安排重大项目96项,年度计划投资369.5亿元。每一处热火朝天的项目建设,都展现出徐州市项目投资的火热。

据统计,1—8月份,全市第二产业投资增长9.4%,两年平均增长4.1%;其中工业投资增长18.9%,两年平均增长8.6%。第三产业投资增长2.2%。

徐州市用踏实的奋进姿态、良好的营商环境、主动的招商引资态度,博得了信任。全市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和发展方向,有针对性地补链、延链、强链,加快培育新的优势支柱产业,实现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在新兴领域投资方面,我市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21.5%、高于全部投资增速12.1个百分点,其中医药制造业、智能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47.6%、37.2%和44.1%。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21.8%,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19.9%,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38.3%。

在有效投资撬动下,全市一个个重大项目发展动力强劲,驱动着徐州经济破浪前行。

持续迈大开放步伐 填补优化贸易结构

8月31日17时,伴随着一声汽笛长鸣,陆港运营有限公司当月组织的最后一列中欧班列顺利开进铜山站。据了解,徐州中欧班列7月份开行52列,连续两个月刷新徐州中欧班列月开行量最高纪录。

打开一扇窗,拥抱全世界。“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江苏向东向西“双向开放门户”等重大战略机遇叠加,让徐州开放的脚步越迈越大。

1—8月份,我市实现进出口总额903.47亿元,增长40.1%,其中出口额750.03亿元、增长38.6%,进口额153.4亿元、增长48.0%,三项增速两年平均分别增长23.5%、22.7%和27.4%。从贸易市场看,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进出口额306.30亿元、增长15.3%,其中出口额254.83亿元、增长3.5%。

近年来,我市已聚集了十多个全市性重大开放平台。“十四五”期间,徐州将发挥各类平台的聚合效应,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全力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加速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系。

市场活力持续释放 点亮创业就业明灯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徐州市始终聚焦未就业者求职关切和期盼,不断强化政府促进就业责任,全力为就业者搭建梦想放飞的舞台,吸引了大批量求职者来徐创业就业。

8月份,全市工商新登记企业4905户、同比增长10.0%,日均新登记223户。截至8月底,全市工商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13.05万户,增长17.0%;其中,新登记企业4.13万户、增长18.7%,新登记个体工商户8.89万户、增长16.3%。全市城镇新增就业5.64万人,完成省定目标任务的75.2%。新增高技能人才5094人,其中技师和高级技师549人。支持成功自主创业2.74万人、创业带动就业9.02万人。首次在徐办理录用备案大学生就业人数17803人,增长30.7%;外省来徐就业办理录用备案人数26222人,增长49.4%。

近年来,徐州市打开人才就业新局面,从实从深不断夯实人才基础,用实际行动切切实实为引人用才铺就了一条道路,敲开了幸福之门。

总的来看,1—8月份全市经济运行稳中加固、稳中向好,新动能不断增长、新业态加快壮大、新发展格局构建持续推进。同时也要看到,当前外部发展环境愈加严峻复杂,内部结构特征和降耗要求加大稳增长压力,我市经济发展仍面临较多困难和挑战。全市将继续坚持问题导向,加快短板弱项提升,围绕增强后劲推动重大项目投产落地,以新动能补齐发展缺口,做好企业长效纾困,持续巩固提升经济向好态势,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