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丽乡村建设看小康伟大成就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米脂县银州街道高西沟村考察调研时指出,高西沟村是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的一个样板,你们坚持不懈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与时俱进发展农村事业,路子走的是对的。要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生态治理和发展特色产业有机结合起来,走出一条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
让美丽乡村“实”起来,是对小康社会的形象阐释。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中国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政策。各地在深入挖掘农村文化中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的同时,充分把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和数字化建设融入乡村建设与开发,为美丽乡村镀上了时代的色彩。“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小康社会的建设成就很大程度上要看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效,这就需要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一起抓,既要实实在在富口袋,也要勤奋学习富脑袋。新疆疏附县托万克吾库萨克村发展民族乐器产业,让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就业;江苏泗洪县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制定水产养殖标准体系,让产业形成合力,带动农户增收;在福建闽侯县,科技特派员们通过嫁接等方式帮助大目埕村提升橄榄的产量和品质等等做法,都是调动了村民的主观能动性,鼓励村民参与,就地就近实现就业增收,共享文化科技发展成果,大大提升了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让美丽乡村“活”起来,是文化传承的根基所在。村里的老物件、老建筑,是讲述乡村故事的生动载体。人们到村里想看的是风景,而不是盆景。现在一些地方在进行乡村改造、建设旅游景点时,存在破坏古迹、破坏生态的情况,让商业气息掩盖了文化气韵,这是要坚决纠正避免的。建设美丽乡村,需要保护好乡村风貌、传承好乡村文脉,这样才能挖掘特色文化符号、延续乡村文化记忆、盘活特色文化资源。山东、浙江等地就把维护古镇、古村落、古民居历史风貌作为文化建设打造的重点工程,避免大拆大建,大力发展有历史文化记忆和地域民族特色的美丽乡村。整合民间艺术资源,发挥文化能人、民间艺人作用,保护和发展农村文化,使优秀农村文化活起来、传下去。
让美丽乡村“绿”起来,是生态发展的根本遵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环境是农村发展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农村田园生活之所以成为很多人的向往,是因为在农村可以感受到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村美人和,可以缅怀乡愁的味道,能够找回曾经的记忆。福建、江苏、山东等省份相继出台实施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科学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完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推进乡村环境面貌进一步改善,留住“田园乡愁”。加快推行乡村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积极探索促进生态农业发展的新途径,不断增加农业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让良好生态成为永不枯萎的“摇钱树”,让田园绿色成为小康发展路一抹“最动人的色彩”。
“岁时销旅貌,风景触乡愁。”乡愁是美丽乡村郁结在每个人心底的情。记忆在长街曲巷中回响、历史在小桥流水中流淌,乡村发展见证着中国乡土文化的萌发与成长,见证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成就。我们有幸看到,一个个环境更美、生活更富的美丽乡村点缀在五湖四海、三山五岳,既承载得起乡愁,也丰盈得出农业文化传承的根脉,串联起奔跑在小康路上的美丽中国!(泉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