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绩令人鼓舞 蓝图催人奋进
大会主题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视察徐州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光荣使命,建设产业强市,打造区域中心,奋力谱写徐州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徐州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
转型发展取得重大突破
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五年分别提高21.5和10.4个百分点
农业总产值、增加值跃居全省第一
获批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国家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
压茬推进“765”计划,聚力突破“招商引资1号工程”,滚动实施市重大产业项目645个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连跨两个千亿元台阶、达到7319.77亿元,经济总量排名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第27位
125项工作受到国务院和省政府真抓实干激励表彰
改革开放创新纵深推进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放管服”改革、营商环境建设深入推进
党政机构改革、市属经营性事业单位改革、国资集团重组整合、徐工有限混改顺利收官
淮海国际港务区挂牌建设,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中心等开放平台建成运营
新增省级开发园区8家、总量全省第三,成功获批江苏自贸区联动创新发展区
省级以上科创平台增至208个,高新技术企业过千家,国家创新型城市通过验收
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
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获得国家、省明确支持
淮海经济区金融服务中心、淮海国际博览中心加快建设
郑徐、徐宿淮盐、徐连高铁建成通车
轨道交通1、2、3号线组网运营
棚户区改造连续三年获得国务院真抓实干激励表彰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阶段任务全面完成
城乡供水一体化实现全覆盖
农房改善让7.23万户农民住上新居
空气质量改善幅度全省领先,国省考断面水质全面达标
荣膺中国人居环境奖、联合国人居奖
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
扎实办好308项民生实事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7.4%和8.7%
新增城镇就业58万人
62.78万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269个经济薄弱村全部脱贫达标
三次跻身“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新(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1184所
高考本科上线率大幅提升
大型综合性医院布局优化,三甲医院增至12家
各县(市)均创成国家卫生城市
徐州马拉松晋级金牌赛事
我市健儿在东京奥运会创历史最好成绩
市域治理体系更加健全
“有事好商量”基层协商民主创新实践全省领先
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重大战果,圆满完成政法队伍教育整顿任务
跻身全国第一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全域推开
成功创建并蝉联全国文明城市
荣膺全国双拥模范城“九连冠”
众志成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自去年2月17日以来保持涉外病例零输入、本土病例零新增
党的建设质量不断提升
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
隆重举办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建党10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
实施“党建+”工程
落实“五突出五强化”干部选用机制
深化运用“三项机制”
“彭城英才”计划深入实施
驰而不息纠治“四风”,重拳出击惩腐肃贪
十二届市委任期内巡察实现全覆盖
“三清示范区”建设取得扎实成效
五年砥砺奋进 积累宝贵经验
必须
强化思想引领 把牢奋斗方向
必须
匡正发展理念 增强转型定力
必须
坚持人民至上 矢志为民造福
必须
树立问题导向 勇于攻坚克难
必须
加强党的建设 筑牢坚强保障
高标准确立发展战略目标
今后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开局起步期,是徐州建设产业强市、打造区域中心的攻关突破期。我们要准确把握形势变化,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创造性办好自己的事,一步一个脚印开创徐州现代化建设的美好前景。
未来五年,我们要圆满完成“十四五”目标任务,大胆探索体现时代特征、彰显徐州特色、顺应人民期盼的现代化路径,让“五个徐州”建设展现出令人鼓舞的现实模样
展望2035年,要全面提升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竞争力,经济总量和居民收入在2025年基础上翻一番,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到本世纪中叶,在我们党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时,徐州拥有高度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全面建成体现“强富美高”实践要求的现代化强市
今后五年全市工作的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视察徐州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坚决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重大使命,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聚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产业强市,打造区域中心,加快建设实力徐州、创新徐州、美丽徐州、善治徐州、幸福徐州,推动各项事业发展和全面从严治党迈上新台阶,奋力谱写徐州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今后五年的主要奋斗目标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生态环境质量显著优化
市域治理效能显著提高
人民生活品质显著改善
全面从严治党显著加强
谱写徐州现代化建设新篇章,把“五个徐州”变成现实
必须这样做
必须聚焦主要矛盾、抓住关键所在,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发展
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我们要把建设产业强市、打造区域中心作为统领全局的战略目标
必须把建设产业强市作为核心支撑和牵引抓手
让“产业强”成为徐州发展的显著标志
强在规模体量上,要确保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开票销售收入均超万亿,形成2—3个在国际国内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现代产业集群,让“中国工程机械之都”享誉全球
强在结构层次上,要加快推动产业发展迈向中高端,六大新兴产业成为主导产业、总产值突破6000亿,高新技术产业占比提升到50%,成为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典范
强在科技支撑上,要抓牢科技创新这个关键,着力培育创新企业、打造平台载体、抓好成果转化,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加快形成以创新为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
强在智能引领上,要大力推动全产业链数据化、智慧化,以数据要素的高效配置赋能产业转型,加快提升企业生产智能化水平,促进产业加速裂变、全面升级
必须把打造区域中心作为最大优势和重大使命
大幅提升实力优势,要始终保持快于全省、好于周边的发展态势,成为总量领先、增速领跑的区域发展增长极,区域经济、商贸物流、金融服务、科教文卫“四个中心”令人信服,努力做到“徐州之于淮海经济区如同上海之于长江三角洲”
不断巩固枢纽优势,要加快提升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全面增强各类平台载体功能,优化完善公共服务供给,打造汇聚高端资源要素的“强磁场”,形成人才纷至沓来、资本竞相涌入、项目加速集聚的发展景象,成为创新创业、宜居宜业、近悦远来的区域首善之城
持续放大辐射优势,要进一步完善区域协同发展机制,不断拓展合作交流深度广度,主动服务周边、带动周边,最大限度共享红利、共赢发展,更好发挥区域龙头作用,引领淮海经济区加速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