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千年时光 激活徐州未来
|
||
|
◎文/徐报融媒记者 张瑾 图/徐报融媒记者 孙井贤
在徐州老城区,有一条贯穿市中心南北的中轴线,从黄楼起向南经黉学巷到彭城路,再到云东一道街、泰山路,纵贯城区核心地带,绵延5公里。紧邻中轴线两侧的人文景观中的运河文化、红色文化、汉文化、彭祖文化,构成了徐州千年文脉的基底。
保护历史遗存,激活文脉传承,赋能当下生活,“十四五”开局之年,徐州大力推进以汉文化为核心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构建“一轴两核多点”的汉文化中心城区空间格局,其中的“一轴”即是将南北历史文脉轴打造成徐州汉文化传承创新轴线。
城市中轴线是一个城市的“主动脉”,置身其中,可以领略历史底蕴,感受现代繁华。徐州南北历史文脉轴就是这样的城市中轴线,连接着一个个充满活力的空间、一张张不断更新的书页,等待着每一位时光使者去解读和续写。
中轴看徐州 一眼千年
每一座历史文化名城都有一条城市中轴线,体现了中国古人的建城智慧。
翻开清代同治《徐州府志》地图,徐州府城呈半圆形,从“府署”至“南门”的这段路,即是现在徐州中轴线上的彭城路,正好处于半圆形府城图的对折线上。
在新版的徐州城市地图上查看这条中轴线,其实并不明显。这条线由多条小路相接,进入户部山街区后则是一段不通汽车的步行街,和宽阔的与之平行的中山路相比,几乎看不见。
正是这样一条隐于都市繁华中的“慢行道”,在城市的夹缝中基本保留了徐州老城的格局,散落沿途的历史文化遗存,是今人读懂徐州历史的一把金钥匙。
在中轴线最北端的黄河故道南岸,有北宋徐州知州苏轼为纪念军民抗击洪水而建的黄楼,此楼经历代多次修缮和重建,至今屹立河岸。“黄楼是全国名楼之一,有着辉耀古今的文化象征意义。”市苏轼文化研究会特聘研究员周奎生说。
黄楼向南,是现在的彭城壹号时尚街区,据《徐州老街巷》一书记载,这里是徐州两千年未变的政治文化中心,街区改造前是市级机关北院、1948年徐州解放初的华东军区徐州特别军事管制委员会、1925年徐州第一个党组织诞生地江苏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清代的徐州府衙、明代的徐州州署、唐代的徐州刺史院、汉代的楚国王宫、西楚的项羽故宫。
彭城壹号的东面,是正在建设的文庙文化街区。街区地下城遗址考古工作于今年4月结束,在这里发现的汉代台基等建筑遗存被考古人员整取保存,未来都将在彭城广场正在建设的地下城遗址博物馆中展陈,向市民展示一眼千年的城市奇观。
沿中轴线过淮海路向南,是建于上世纪70年代初的彭城饭店、兴于北伐时期的大同街和城墙根内居民聚居区回龙窝。与回龙窝隔街相望的,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户部山古建筑群。明清时期人们为避洪水而在户部山上依势建造的房屋,带着各地商人家乡的建筑风格,徐州古建筑学者孙统义称这里是“一个研究传统建筑的博物馆”。
建在乾隆行宫旧址上的徐州博物馆是中轴线南部的一座城市历史宝藏。“十四五”期间,博物馆将实施扩建,由馆升院,并通过打通和平路地下通道,使游人无障碍地到达马路对面的云龙山。山脚下的遇见书房店主郭女士称:“这一工程将方便行人,也受到沿路商家的欢迎。”
云龙山海拔不高,却是徐州的文化之山,西坡的云龙书院是清代徐淮地区的最高学府,山上的放鹤亭因苏轼的诗文而闻名,东坡下在建的云东文化商业街的地下曾发现徐州市区最早的人类活动遗址。此地的东南方向,与之比邻的是以彭祖文化为元素打造的开放式园林彭祖园。
徐州中轴线上的风景每天都在变,不变的是这条置于城市心脏的道路,一直都在拥抱美好未来。
全市一盘棋 串联古今
国家历史名城徐州因《左传》中对公元前573年彭城战事的记载,拥有了被史学界认可的江苏省最早建城史。彭城的存在,让唐尧时代位列九州的徐州有了信史可考的原点。
连年的遗址考古证明,徐州的城址两千年未曾移位。在老城区的地下,至今埋藏着因水灾而湮没的明代两座城池,上下叠压,街下街、府下府的奇观在考古发掘中频频现身,徐州因而有“三叠城”之名。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金色名片,充分挖掘城市中轴线所蕴含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价值,展示中轴线遗产的文化魅力,带动特色文旅活动,促进文产发展,提升城市影响力,这一理念已在徐州达成共识。
徐州市住房与城乡建设局去年公示了《徐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0-2035年)》,在历史城区空间格局保护规划图上,清晰地标明了以南北中轴线为中心的历史城区保护范围,几乎涵盖了老城区的所有重要遗存。
“徐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厚重的历史文化传承是徐州最值得珍惜的资源禀赋。”江苏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云龙书院院长徐放鸣说,“打好徐州发展的文化牌,需要坚持突出核心竞争力的比较优势。”
曾经,保护和建设是城市发展的二难选题。今秋,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对新发展阶段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工作做出指引,强调整体性、系统性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在徐州,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原则已被郑重地写在了规划中:全面保护、专业保护原则;保护历史文化遗存真实性原则;合理利用、永续利用的原则;统筹规划、建设和管理原则。刚于8月公布的徐州市“十四五”文旅发展规划从徐州旅游资源分布的实际出发,调整优化旅游空间布局,全市一盘棋,打造集文化体验、休闲观光、融媒传播、餐饮美食、体育健康、城市休憩、文旅集散等功能于一体的核心区。
“老城区历史文脉是提升城市品牌影响力的重要载体。当前,回龙窝二期、快哉亭公园建设即将启动运营,同时重点加强与户部山、云东一道街、文庙等区域的串联,打造多层次历史文化风光带。”市文旅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强透露。
修复凝固历史、展示古城新貌的统筹规划,让多年关注老城保护的文史学者李世明感到欣慰:“我作为老徐州人、研究徐州地方文史的热心人,非常关心徐州的老城建设。《徐州日报》9月7日关于徐州文旅产业的两个版专题报道,透露了徐州文旅产业发展的重要信息,其中,沿主城区中轴线开展的系列保护开发,有针对性,很及时,又令人振奋。”
文脉新传承 赓续精彩
9月的黄河故道,绿树掩映下的黄楼正闭门等待着内部装修,黄楼公园里七八位老戏迷自弹自唱着徐州“拉魂腔”,坐在自带的马扎上的几位老人专注地打着节拍。不远处于1985年重铸的镇河铁牛支棱着两耳,目视前方,与公园里的人们一起在这处城中绿洲过着悠闲的慢生活。
距此不远的彭城壹号则是年轻人的天地。各种时尚招牌下出入着衣着时尚的青年男女,人们在茶餐厅、酒吧、影院、书店中安享生活的甜蜜。小广场转角处,一位弹着吉他的长发小伙在众人围观下投入地唱着流行歌曲。附近的咖啡馆里,一只肥猫慵懒地蜷在座椅上接受着顾客的爱抚。
两种不同画风,各自出现在徐州中轴线紧邻的两个人文场景中,彰显了现代城市多元的、开放的、包容的生态和宜居乐业的俗常景象。
“随着大文旅时代的到来,文旅产业同样迎来新机遇。如何在这一市场中获得更多的发展红利,让文旅产业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作出更大的贡献,徐州文旅产业的从业者们都在思考和行动。”徐州文投集团董事长杨森说。
上月,江苏省文旅厅公示了第一批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位于徐州中轴线中间位置的户部山-回龙窝月光经济街区榜上有名。此街区以2000多年的历史积淀和300多年的商业传承为底蕴,集文化展演、饮食住宿、购物休闲和游玩观赏于一体,打出了“千古繁华地,徐州不夜城”的文化品牌。
在创建过程中,街区将徐州中轴线上的徐州博物馆、项羽戏马台、户部山古民居、城墙博物馆等景区场馆纳入建设范围,融合时尚品位的回龙窝“24小时”体验街区、烟火气味的户部山“月光市集”、历史气息的古民居和老字号,实现“街景互动”,丰富夜游体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空间。
户部山(回龙窝)历史文化街区管理中心文化旅游部部长解勇向记者介绍月光街区建设时,如数家珍又充满自豪:“未来,街区还将在丰富老字号餐饮、文创产品、休闲产品等产业业态,做好节假日期间的夜间舞台表演和街头艺术表演方面,继续提升街区特有的品质化、特色化、多元化。”
注重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展现独特的历史风貌和人文魅力,徐州中轴线作为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存在,为徐州历史文脉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施展的空间,为当下的生活赓续着精彩。
“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徐州,文化吐纳东西、融汇南北,在多元开放、兼收并蓄中熔铸了博大深厚的人文气象。”徐州文化学者王华超说,“用好文化资源,拓宽传承思路,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定会让城市的千年文脉在薪火相传中绽放更大魅力。”
■记者手记
沉浸式读城 从这里开始
◎张瑾
两汉文化发源地和传承地的徐州,在中华文明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北国锁钥、南国门户,是自古兵家必争之地;两河流域、黄运交织,是百舸争流的水运枢纽;环山绕水、交通便利,是中国古代城市格局的典型范例。
这是一座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城市,一座英雄主义色彩浓重的城市,一座经历了战争与和平、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城市。聚集了多元文化的徐州中轴线,在新时代的城市建设与发展中,正在被不断赋予新的价值和意义。
在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空间格局、留存城市文脉的原则下,拓展保护内容,丰富保护对象,理清名城价值……一系列的大手笔规划和建设,必将提升徐州的城市核心竞争力,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
正如《徐州府志》主编赵明奇教授所说,月是故乡明,水是家乡美,人们对祖先生活过或自己最初成长的地方有着本能的偏爱。这种树叶对根的情谊是眷恋家乡的思想基础,是中华儿女万里同心的根本维系,是经久不变的文化情结。
沿着徐州中轴线,以现代融媒的表达方式,通过文字、图片、视频、海报、条漫、H5,激活城市文化记忆,记录城市发展步伐。沉浸式读城,从这里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