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抗震救灾精神 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008年5月12日下午2时28分四川汶川地区发生了里氏8.0级大地震,这次地震共造成了7万人遇难,30多万人受伤。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勠力同心,充分发挥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互助精神,以不抛弃一人、不放弃一地的伟大担当,铸就了救援史上最伟大的一次胜利,孕育了百折不挠,同舟共济,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居安思危,科学务实的抗震救灾精神。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既是对逝世同胞的追思,也是对参与救灾人员的赞颂,更是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举。
砥砺抗震救灾精神,磨炼不畏艰险的民族气概。面对灾情,15名空降兵纵身一跃,跳出了中华民族的无畏担当;面对灾情,救援官兵以身作梯,传递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希望;面对灾情,七旬医者手术台边心脏骤停,谱写着中华民族的奉献之歌。中华民族历经千难万险,踔厉奋发,不惧艰难,不畏困苦,勇于向前,在大灾大难面前一次次展现出毫不胆怯的民族气概。华夏灾临国有殇,山崩地裂损农桑,重灾面前不低头,生死较量不战栗。不惧前路,披荆斩棘,向世人展现出无畏的民族气概。
砥砺抗震救灾精神,焕发同舟共济的民族精神。灾情来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立刻作出指示,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指导开展了一系列的救援行动,快速、广泛、及时地挽救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演艺人士进行慈善募捐义演活动,唐山农民救援队千里奔赴灾区,川籍农民工返乡参加救援活动,全国人民进行捐款及默哀活动;海外华人肖松林先生积极参与募捐活动,以“报效祖国,是我一生的使命”的责任感表现出海外华人的诚挚真情。民齐者强,上下同欲者胜。万众一心、同舟共济,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的民族精神支柱。
砥砺抗震救灾精神,传承百折不挠的民族意志。“叔叔,我不怕,你们不要担心。”面对队员的安慰,幼儿园小朋友任思雨反倒安慰起了队员们;在北川县曲山小学,一名男孩尽管受伤严重,但是当救援人员到来之时孩子却坚决拒绝:“叔叔,我不慌张,你先救他们吧。”16岁女生李安宁左腿骨折,在绵阳县医院等待救治的时候依然对记者微笑:“没事,我不怕疼。”少年强则国强,中华少年,意志不屈、坚韧不拔。中华少年的崛起,已然传承克服一切困难、排除一切险阻的民族意志。
砥砺抗震救灾精神,屹立自强不息的民族脊梁。十多年里,成千上万的人隐藏着悲伤,默默地进行着家园的重建工作。10年生聚,沧桑巨变,怀揣着那山川动容的力量,肩负着那休戚与共的担当,做出那鞠躬尽瘁的奉献,灾区的山川城乡已然无恙,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全面超越震前水平。自古中华有脊梁,金浇铁铸耀荣光。黑夜虽然会伴随着哭泣,但是天明必定带来欢声笑语。美好的家园伴随着自强不息的意志重现,民族的脊梁高高屹立。
艰难困苦同命运,玉汝于成谱新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灾区发生的巨变,充分证明中华民族是任何困难都难不倒的伟大民族,充分证明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我们要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砥砺前行,争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见证者与参与者。(吴越)
编辑:孟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