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说这五年 | 打造更加名副其实的区域中心
◎徐梦婷
通盘谋划,精准落子。五年耕耘,徐州以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为主抓手,城市首位度逐步提升、区域协同加快推进、中心城市功能日益完善,集聚力辐射力带动力显著增强,“强富美高”新徐州一步步展露出现实模样。
擘画在宏,用工于微。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徐州蹚新路、开新局,围绕打造淮海经济区经济中心、金融服务中心、科教文化中心、商贸物流中心持续发力,综合优势更加凸显,中心城市能级提升有目共睹,多项指标区域领先。202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居区域首位,综合经济实力居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第27位。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86.09亿元,居区域首位;全市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到8096件和3196件,均居区域首位;全市拥有普通高等学校10所,居区域首位;全省第五、淮海经济区首家地铁城市,进入“高铁、城铁、地铁”三铁驰骋的新时代;高架快速路即将成环,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更加高效便捷;医疗服务能力覆盖苏鲁豫皖20个地市1亿多人口,“徐州医疗”品牌影响力持续显现……徐州精心谋划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集聚资源力量、释放发展动能,辐射带动区域内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气血更充盈、筋骨更强健。
大势将至,未来已来。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不是一时一地的局部发展,而是随时随地的城市联动,不是单兵突进的孤立作战,而是融合贯通的聚合发展。5年来,随着中心城市建设的布局向纵深发展,城市群应运而生,区域合作日益加强,共赢发展硕果累累。《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署,吹响了淮海经济区新一轮战略合作、加快协同发展步伐的“号角”。徐州锚定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目标定位,以区域协同发展的信心、一张蓝图干到底的决心,在区域城市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了主战场、主阵地、主引擎作用。
于淮海经济区“挥毫泼墨”,起笔,是区域中心,落笔,是区域标杆。书写中心城市建设新篇章,徐州要把稳舵、鼓足劲,更好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不断强化中心城市功能建设,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辐射带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打造更加名副其实的区域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