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功能日趋完善 辐射带动力持续增强
◎徐报融媒记者 孟丽
1986年,在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的倡议下,一个以徐州为区位中心、横跨苏鲁豫皖4省20市、覆盖人口过亿的区域性合作组织——淮海经济区正式诞生。
2017年,国务院在批复徐州城市总体规划中,确立了徐州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定位。而在《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中进一步界定了淮海经济区包括徐州、连云港、宿迁、宿州、淮北、商丘、枣庄、 济宁、临沂、菏泽10个城市。江苏省委、省政府把徐州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作为全省“1+3”重点功能区布局中的一个独立板块。省委常委会专题研究徐州工作,要求徐州在新的起点上进一步明确发展定位,努力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在全省乃至全国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建设淮海经济区经济中心、商贸物流中心、科教文化中心、金融服务中心,一系列重大战略机遇叠加效应,助推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破浪前行。全市秉承着“把定位变为地位”的理念,广大干部群众脚踏实地、突出重点、破解难点,在实实在在干出“中心城市”新地位的征程中逐梦前行、执楫奋进。
去年,在重重压力之下,徐州经济加速回暖、逐季向好,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319.77亿元、增长3.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81.82亿元,增长2.9%,大多数主要经济指标实现正增长,规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投资等多个指标增幅居全省前列,在淮海经济区10个城市中,徐州实力一马当先。
“十三五”以来,徐州累计投资约3300亿元,实施城建重点工程634项。轨道交通1、2、3号线建成运营,成为淮海经济区首家地铁城市,迈入“地铁成网时代”。综合交通网络加速完善,交通线网总规模达到1.88万公里,新增759公里,现代化、立体化、便捷化综合交通骨架网基本形成。
郑徐、徐宿淮盐、连徐高铁建成通车,新增高速铁路321.3公里,“米”字型高铁枢纽即将成型,观音机场二期投入使用,高架快速路即将闭环成网,全国综合性交通枢纽地位更加稳固。徐州至宿州、淮北、枣庄城际公共交通相继开通运行。
过去五年,徐州大气魄展开城市布局,立足区域中心、交通枢纽、开放节点的重要定位,高标准编制实施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加快推进淮海国际港务区、中央活力区、东南片区、高铁新城等重点片区建设,着力打造淮海国际陆港、高铁物流园区等重大载体平台,加快培育一批引领发展的新增长极。加快推进国际博览中心、金融服务中心、市民文化活动中心、徐州园博园建设,全面提升综合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
公共服务功能日益完善。教育、医疗、物流等多个方面——坐拥14所高校、20万大学生;入驻物流企业1100多家,境内铁路、公路、水运、机场、管道“五通汇流”;拥有三甲医院十余家,以徐医附院为代表的医疗卫生资源惠及周边4000万人。
作为区域中心城市,徐州与淮海经济区兄弟城市协同互动,打破行政边界,推进交通互联互通、产业协同发展、社会事业融合发展,推动社会治理、环境保护联防联控、共治共享,更好地发挥中心城市龙头作用,不断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
站在“十四五”发展的新起点,徐州正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