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骄傲,我是一名特教老师”
|
◎徐报融媒记者 魏欣 实习生 苗蓁
在刚刚结束的第四届“金画眉”全国儿童戏剧教育成果展活动中,十几位来自徐州市铜山区特殊教育中心的特殊小演员引起大家的关注,他们表演的音乐舞蹈剧《江南》获得最佳剧目、最佳原创音乐、最佳原创策划荣誉称号,表演的另一部哑剧《胶》被评为“明星剧目”。虽然他们是一群“智障残疾儿童”,但是在舞台上,小演员们那一张张天真、自信、乐观的笑脸传递着快乐和希望,也感染着每一位观众。
9月13日上午,记者再次走进铜山特教中心,走近这里的老师和孩子们……
大爱无疆 做有爱的“特教人”
“阿姨好,阿姨好……”当记者来到位于上海路80号教学楼一楼时,一群孩子正趴在桌上认真画画,一见到记者,他们便非常礼貌地打招呼。看着孩子们真诚单纯的眼睛,更是让人心里感到一阵阵温暖。
“在特殊教育学校从业,不仅是思想和知识的传播,更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音乐剧《江南》指导老师张玲告诉记者,每当看到舞台上活泼可爱的孩子们,或是家长们深夜发送信息表达谢意时,她总会深切地感到,自己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为每个孩子所绽放的光彩而激动落泪,让每个孩子成为父母的骄傲,这便是特教老师们最大的希望。”张玲说。
“我相信,每个孩子都是种子,只是每人花期不同,有的花需要漫长等待、细心呵护,陪他沐浴阳光风雨,相信孩子,静待花开……”哑剧《胶》的指导老师潘颖在采访中告诉记者,这里的每一位儿童都心地纯良,老师要步步引导、鼓舞孩子们怀揣信心和勇气,感受他们登上舞台的真挚喜悦。
除了张玲、潘颖老师,还有刘方、张璟玮、王龙利……我市的特殊教育事业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群拥有大爱的老师,用他们真诚、执着的爱心陪伴在特殊学生左右,用大爱启迪着学生美好的心灵,才让这些特殊的孩子们树立起努力向前、不轻言放弃的勇气和韧性。
折翼的天使 更渴望飞翔
“我爱跳舞,我喜欢在舞台上表演。”14岁的小姑娘小惠(化名)是音乐剧《江南》的演员之一,接受采访时,她的脸上始终洋溢着自信的笑容。
“孩子4岁时被确诊为唐氏综合征,整整10年了,我都没有真正开心地笑过。就在上个月,看到孩子站在舞台中央自信地表演时,当孩子捧着奖状回到家时,我真是太开心了!孩子的进步让我看到了希望。”小惠的妈妈说。
今年8岁的小宇(化名)是名自闭症患儿,刚来学校时很封闭、很固执,不会穿衣服、不会吃饭、没有语言,连上厕所都要老师带着,也从来不愿意与别人交流。经过两年多的学习,小宇的状态改变了很多,不但自理能力增强了,还在这里交到了好朋友,不再胆怯与人交流。在这次学校编排的《汉风鼓韵》系列节目中,小宇凭借超强的节奏感和乐感,担当了节目的主角……走上舞台的小宇,变得专注、自信、阳光,整个人焕发出不一样的光彩。
如果说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眼中的天使,那么这些与众不同的孩子就是“折翼的天使”。他们的生活虽然异于正常孩子,但在他们的小世界里,却更懂得感恩和友爱。听着他们爽朗的笑声,我们不禁泛起泪光,是什么支撑着他们如此乐观地生活?也正是因为这份与众不同,才让这些特殊的孩子们更加珍惜快乐的生活。
这里,就是孩子们幸福快乐的家
“我骄傲,我是一名特教老师,在无数平凡与不平凡的职业中,我拥有宝石般闪亮的职业。我骄傲,我是一名特教老师,我把神圣而崇高的理想之灯,在心中点亮……”在今年的教师节大会上,铜山区特殊教育中心老师们朗诵的一首小诗,道出了他们作为一名特教老师的辛劳和自豪。据了解,铜山区特殊教育中心,于2016年9月开始招生。学校是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学校,对区内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的残疾儿童实施免费教育政策,为残疾学生提供优质教育。学校占地面积4500平方米,现有12个教学班,127名在校学生,学生年龄在6—15岁。陪伴这群孩子的是44名教职员工,其中硕士研究生6名,区市级骨干教师18人,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6人。铜山区特殊教育中心校长刘建民介绍,学校这群年轻化、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充满创业创新精神,并具有残疾儿童康复、儿童发展评估等专业特长。
学校秉持“以人为本,适性发展”的办学理念,本着全面接纳每个残疾儿童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让每个孩子接受适合的教育,形成平等、尊重、接纳和正面教育的人文氛围,让残疾的孩子也获得最好的发展。
校本课程,特教“六艺”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关注每一个孩子兴趣特长的培养,担当培养每一个孩子综合素质的责任。一是“一诵”:《弟子规》《古诗文70首》《童谣》,人人都会诵;二是“一乐”:专业的是架子鼓、中国鼓,人人都会的是非洲鼓;三是“一绘”,人人都会的是儿童画;四是“一舞”:人人都会的是排舞,专业的是现代舞、街舞;五是“一作”:专业的是陶艺,人人都会的是手工制作;六是”一轮“:专业的是轮滑,人人都会小轮自行车。为切实提升“特色课程开发型”定位,学校致力于通过课程规划保障特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诵读课程、艺术课程(非洲鼓、中国鼓课程、架子鼓课程、舞蹈课程、特教陶艺课程、特教手工绘画课程、特教儿童戏剧教育课程)、体育课程(轮滑、小轮自行车、特奥课程)。中心将把培育“六艺”全面落实到每一个孩子身上,让每一个孩子都有特长、都有才艺。另外,中心还努力做好校本教材研发设计,使其真正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康复服务。
铜山特教 让每个孩子都“出彩”
据了解,为更好地对“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开展符合他们自身发展需求的教育,确保他们学到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的劳动技能,铜山区已建设68个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并依托铜山中专设置职业教育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完成从幼儿园、小学、初中到职业高中一体化随班就读保障体系。
针对智障儿童的残障程度,铜山区制订了轻度残疾“随班就读”、中重度残疾“入学特教中心”、特重度残疾“送教上门”的教育规划。目前,全区提高各学段残疾儿童少年教育普及水平。残疾幼儿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80%以上,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巩固率达到98.2%,残疾少年高中阶段入学率、巩固率达到60%以上。各学段在普通学校接受教育的残疾学生占该学段残疾学生总数的80%以上。为提高特殊学生在校的入学率,让每位学生在校能获得所需要的服务,区里为每位特殊学生建立个别化教育的实施方案,为他们在校学习、生活适应创造良好条件。
“对重度残疾儿童,我们采取了‘送教(康)上门’的教学方法。普特结合开展‘送教(康)上门’,我们已经开展了5年。”刘建民告诉记者,因为学校师资力量有限,加上部分特重度残疾的孩子无法前往学校入学,学校于是决定从2017年上半年开始,对铜山区100多名特重度残疾孩子实施“送教(康)上门”,特教老师与普教老师结合,为这些孩子和家庭送去关爱,送去康复和教育。
“沃野千里宜纵马,一张白纸好作画”,一所真正的“好学校”,其建设研究及推进是一个长期探索、逐步形成的过程。铜山特教中心将持续全方位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积极响应区教育局的关心支持,完善保障机制,全力推进铜山区特殊教育的指导、培训、评估,高起点、高品位、高规格地规划培养健全人格的特殊少儿,让每一个孩子都闪耀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