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徐州新闻 > 民生 > 正文

徐州贾汪:“大喇叭”讲党史“志愿红”暖民心,打通文明实践服务基层“最后一百米”

2021-09-16  来源:徐州日报  编辑:孟祥
2021-09-16  徐州日报

山清水秀的潘安湖畔,江苏徐州贾汪区马庄村迎来八方游客,村文化礼堂内,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表演的原创音乐快板《党旗飘扬映日红》让游客听得津津有味。“把百年党史编成快板,形式新颖活泼,内容入耳更入心。”连云港游客陈松说。

徐州贾汪区为全国1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先行试验区”之一,近年来,贾汪区探索理论宣讲新模式、开辟服务群众新路径、打造文明实践新高地,创造了低成本、可持续、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案例,为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贡献了贾汪智慧。


“理”响贾汪

把新思想说到百姓心坎里

创新“讲+演+问”宣讲。组织“五讲”志愿宣传队,让理论专家、机关干部、道德模范、百姓名嘴、文艺志愿者走进全区132个村(居),通过“宣传队成员讲、文艺节目演、群众有奖问答”三个环节,一改之前的集中式报告辅导,让群众愿意来、喜欢看、乐意听,实现理论宣讲接地气、聚人气、冒热气,在潜移默化中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说到百姓心坎里。

开通“新农村大喇叭”。“学理论、讲政策;传美德、育新人;兴文化、惠民生;除陋习、树新风。‘新农村大喇叭’现在开始广播!”每天早、晚,利用原有的村级广播,播出由贾汪区委宣传部统一制作的文明实践节目“新农村大喇叭”,播音员既有专业人员,也有乡贤、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每周更新两期。“通过大喇叭、大白话,让不会用智能手机、文化水平低、不便读书看报的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听到新思想、了解新政策、学习身边好榜样。”贾汪区文化服务中心主任徐立海说。

开展线上线下微宣讲。推行“四前一后”理论微宣讲,村“两委”成员在村民会议前、文艺演出前、放电影前、跳广场舞前、升旗仪式后,开展嵌入式、互动式理论微宣讲。开办“理论微学”,每天编发一期微理论,利用区、镇、村三级理论宣讲微信矩阵,覆盖党员群众10万余人,实现理论传播便捷、高效、覆盖广。


“红”动贾汪 

把志愿服务送到群众身边

“您好,在家吗?”身穿红马甲的大泉街道宗庄村妇女主任吴秀云每天都要敲开村里空巢和独居老人家的门,问候一声。像她这样被亲切称为“敲门大姐”的志愿者越来越多。近年来,贾汪区创新“十必联”群众工作法,发动农村党员为主体的志愿者包联农户,通过一人包十户,与基层群众建立常态化联系,群众家中有喜事、丧事、难事、急事、病事,有矛盾纠纷、信访诉求、当兵入伍、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时,及时上门联系服务,做到户户到、时时帮、事事帮,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党的温暖、社会的关爱。

疫情防控形势复杂,紫庄镇向全镇发出了“让党旗飘扬在一线、党徽闪耀在一线、志愿红马甲活跃在一线”的号召。紫庄镇退休教师郭庭亮积极响应,“我是一名志愿者,每天走街串巷提醒群众戴口罩、勤洗手、少聚集,疫情面前每个人都是一道防线。”像郭庭亮一样参加疫情防控的志愿者仅紫庄镇就有700多名,他们活跃在城乡大街小巷,用一身“志愿红”温暖着城市。


三年来,贾汪区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所12个、文明实践站130个、文明实践点550余个,整合机关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公益组织、驻徐高校等资源,成立236支志愿服务大队、1000余个服务小分队,注册志愿者10万余名,开展各类志愿服务2万余次。研发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云平台项目库,持续更新优化服务项目,推出“敲门大姐”“文化惠农志愿服务队”“暖心志愿服务队”“健康天使志愿服务队”等志愿服务项目100余个,实现“一所一品牌”“站站有特色”,志愿服务“红”遍贾汪,成为城市最亮丽的风景。


“德”润贾汪 

让文明新风植入群众心田

坚持“以文化人”。2020年,贾汪区举行了以“邻里互助、文明同行”为主题的“邻里互助节”,志愿者为群众提供理发、义诊、法律咨询、政策解答等志愿服务,开展农机具耕种互助、闲置物品交换、垃圾分类有奖问答等活动,现场表彰辖区好邻居代表。近年来,贾汪区各村(社区)推广“十个一”马庄经验,每天播放新农村大喇叭,每周组织阅读分享会,每月举行升国旗仪式,每年举行“晒孝礼”活动、邻里互助节、“我们的村晚”等文化活动,丰富百姓精神生活,推动“送文明”到“种文明”的转变。

注重典型引领。区镇村三级每年评选厚德贾汪人、最美家庭、好媳妇、好婆婆、好妯娌等,常态化组织好人新风赞、最美家庭讲家风家训、敲锣打鼓送荣誉等特色活动,以“贾汪正能量,身边好榜样”教育人、引导人、带动人,推动乡风文明建设。

深化移风易俗。各镇、村普遍成立乡贤协会和道德评议会等村民自治组织,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建立婚丧喜庆事宜报备制度,改变攀比炫富、铺张浪费等不良风气,树立移风易俗、勤俭节约的文明新风。

综合贾汪融媒

编辑:孟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