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清单,定措施!为“美丽徐州”建设构筑绿色发展的生态本底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走好绿色发展之路。近日,针对徐州生态环境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及长期没有解决的“老太难”问题,徐州市政府召开整改工作推进会,动员各地各部门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压紧压实责任,下狠决心、下硬功夫、下大力度,向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宣战,为“美丽徐州”建设构筑绿色发展的生态本底。
成绩可观
环境质量改善,产业结构优化
“十三五”期间,徐州在环境质量提升、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调整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
环境质量方面,2018年徐州大气质量的目标还是“双60”,截至9月9日,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和PM2.5浓度改善幅度分别排名全省第二位、第三位,其中PM2.5日平均浓度首次低于38.4μg/m3,优良率80.2%,PM2.5浓度是徐州有监测数据以来的最低值;产业结构方面,四大行业布局优化和转型升级取得突破性成绩,关闭退出化工企业151家,总量压减到71家。2020年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41.4%、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46.6%,两项占比均创历史新高、首超全省平均水平,全市产业结构在推陈出新中实现战略性调整;能源结构方面,实施燃煤设施资源整合和清洁能源改造,扩大天然气利用规模,推进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推动能源结构从“高碳”到“低碳”深入优化转型,超额完成“十三五”省下达的减排任务。
哪些问题?
“两高”遏制不够,涉水涉土突出
成绩已成过去,生态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对照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美丽徐州”建设要求,在“碳达峰、碳中和”和严控“两高”项目的大背景下,与人民对美好生态环境的新期望相比,徐州还存在不少突出问题。
“两高”项目发展遏制不够。经过对重点行业排查,共发现全市已建成“两高”行业企业近200家,且存在部分在建、拟建“两高”项目。其中化工、纺织印染行业还有建设计划。这些是水污染最严重的几类行业,项目将会对水环境和尾水导流系统造成一定冲击,导致本就脆弱的断面水质雪上加霜;自然资源违规开发和生态破坏问题依然存在。通过卫星遥感监测及实地核查发现,铜山区张集镇、茅村镇和贾汪区汴塘镇违法违规建设的厂房未完成整改。睢宁县岚山九顶山动植物园、姚集镇卡卡松鼠乐园建设占用省级生态管控区未办理相关手续;土壤污染防治涉及问题较多。存在开发建设过程中表土剥离要求未落实,部分新增耕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未落实、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监测不到位,部分污染地块风险管控不到位等问题;涉水生态环境问题依然突出。从断面看,铜山区运料河下楼公路桥、丰县复新河沙庄桥等5个断面年度均值仍不达标。从雨污分流看,城市主城区老旧管网破损、错接、漏接、混接问题突出,雨污分流改造工程进展缓慢,污水未经收集直排或雨污混流现象普遍存在。
另外,人为干扰环境质量监测站点、重点园区和企业违法排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运行管理不到位、“散乱污”企业整改不彻底、敷衍整改和弄虚作假等问题依然存在。
如何整改?
梳理问题清单,科学制定措施
推进会上印发了市政府发布的具体整改方案,要求各地、各部门梳理各自问题清单,倒排时间,挂图作战,确保按时整改到位。
要深挖细排本地本部门生态环境问题,确保整改措施到位,整改目标完成,确保不反弹、不敷衍、不虚假。针对性精细化推进整改,针对不同问题和实际情况,科学制定整改措施,加快推进整改;要确保土壤审计反馈问题整改到位。加强未污染的农用地、自然保护地、未利用地等未污染土壤的保护,与辖区内的重点行业企业签订土壤污染防治责任书,落实排污单位土壤污染防治的主体责任。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防治方面,要对疑似污染地块、用途变更为住宅、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用地的敏感地块,做到“应调查尽调查”。对调查后确定为污染地块的,要规范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治理修复,严厉打击违法违规再开发利用行为;要确保完成年度水环境考核目标任务。瞄准重点断面持续发力。精准测算不达标及存在降类风险的重点断面年度达标差距,针对超标污染因子采取针对性治理措施,建设分布式污水处理设施。年底前实现V类及以下的水体不入干河。
当前突出生态环境问题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各地各部门落实属地责任,强化部门职责,完善整改工作机制。各地、各部门要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牢固树立“抓环保就是抓发展”的理念,推动徐州市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徐报融媒记者:吴云 见习记者 芦红侠
通讯员:曹晓煜
编辑:崔东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