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大国重器,星空闪耀
9月16日至17日,首届北斗规模应用国际峰会将在长沙举行。北斗星,自古为中华民族定方向、辨四季、定时辰。我国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以“北斗”命名,正是中国智慧遥隔时空的接力,恰如其分。2020年7月31日,北斗系统正式建成开通,我国也由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拥有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在这个重要时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传承好、弘扬好“自主创新、开放融合、万众一心、追求卓越”的新时代北斗精神。
自主创新,这是自立自强的根基。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强大,中国人民对此深有体会。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为打破西方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就作出了要研制原子弹的重要决策;近年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为了维护自身科技垄断和霸权地位,屡屡恶意打压中国高科技企业。这些事例无不说明,唯有自主创新,才能自立自强。1990年,震撼世界的海湾战争在全世界的注视下打响,美国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第一次以武器制导的形式大获成功,在总结报告中,美国人将海湾战争归结为“GPS的胜利”。中国与世界都从这场现代战争中感受到了拥有导航卫星的重要性。历时26年,靠着自主创新,北斗系统彻底打破了核心器部件依赖进口、受制于人的局面,铸造了北斗系统的“中国魂”。而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北斗导航卫星全部单机和关键元器件实现100%自主可控,彻底打破了美国的“GPS垄断”。
开放融合,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愿同各国共享北斗系统建设发展成果,共促全球卫星导航事业蓬勃发展。”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始终坚持开放融合、协调合作、兼容互补、资源共享,在覆盖全球的基础上积极融入全球、服务全球。2018年11月,中俄两国签订合作协定,提出在导航系统兼容与互操作、监测站建设、监测评估、导航技术研发与使用等方面开展合作,堪称开放融合、共同发展的典范。全球化进程是大势所趋,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人类社会共同的诉求,它不会因个别国家的“退群”“脱钩”而发生彻底逆转。目前,北斗基础产品早已出口到全球一半以上的国家和地区,首届北斗规模应用国际峰会的举行,必将推动北斗导航系统更快、更好地走出国门、迈向世界,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服务全球发展。
万众一心,这是攻坚克难的法宝。北斗工程总设计师杨长风曾经说过:“北斗是五千万工程:调动了千军万马,经历了千难万险,付出了千辛万苦,走进了千家万户,将造福千秋万代。” 26年来,北斗导航卫星研制团队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全国400多家单位、30余万名科研人员参与了北斗工程建设,攻克了无数艰难险阻,实现了一个又一个技术超越,在星空中织就了一张不会迷失的“路网”。从无到有,从区域到全球,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实现了真正的跨越式发展,成功的背后,是北斗导航卫星研制团队对北斗事业的热爱与奉献,更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越是面对挑战,越需要团结的力量;越是攻坚克难,越需要群策群力。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华儿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就没有中国人民克服不了的困难、迈不过去的坎。
追求卓越,这是取得成功的关键。“求其上者得其中,求其中者得其下”,建设一流的北斗是所有北斗人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把追求突破、实现创新融入生产制造的每一个环节、践行新时代工匠精神,几乎是北斗卫星团队每个成员的共性。上世纪90年代,中国制定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三步走”发展战略,作为其中关键技术的星载原子钟,在当时的中国属于技术空白。在从国外引进星载铷钟遭拒后,中国开始了自主研制之路。在武汉物数所展示室,10余种原子钟样机依次排列,述说着升级迭代的历程。早期的氢原子钟有1人多高,最新一代的星载铷钟则只有鞋盒大小。如今,科研团队又争分夺秒地投入到下一代星载原子钟——汞离子钟的研制中。正是这种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劲头,才让我们从空白到领跑,实现技术层面的“弯道超车”。
“胸怀乾坤执北斗,拼将睿智铸国器。”北斗系统从立项论证到启动实施、从双星定位到区域组网,再到覆盖全球,建成了我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服务性能最高、与百姓生活关联最紧密的巨型复杂航天系统,成为我国第一个面向全球提供公共服务的重大空间基础设施,是我国攀登科技高峰、迈向航天强国的重要里程碑。大国重器闪耀星空的背后,是一代代北斗人的接续奋斗,是数十万建设者的聚力托举,是中华民族万众一心、迎难而上、敢于超越的大国志气!(李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