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县域新闻 > 贾汪 > 正文

扎根乡村14载 一心种好甘薯田

2021-09-12  来源: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编辑:
2021-09-12  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徐报融媒记者 蒋新会 通讯员 王春生 蒋雨

“菜用甘薯叶,有的地方叫长寿菜、皇后菜。随着人们对绿色健康有机食品的需求,新鲜甘薯叶因味美且含有极为丰富的营养成分,成为热门的叶菜,受到人们的喜爱。现在,菜用甘薯叶批发价每斤3元左右,一亩地能产8000斤,大棚和露天都可种植,食用期长达半年。”站在菜用甘薯种植大棚里,徐州徐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袁起说起菜用甘薯叶,眼睛里透出满满的自信。

■名牌大学生回乡当农民

袁起,1982年11月生,中共党员,贾汪区江庄镇高村人,现任徐州徐薯薯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高级乡村振兴师。因其十多年立足农业、扎根农村,在推动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工作中作出重要贡献,今年被评为“徐州市乡村振兴青年先锋标兵”。

袁起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民商法专业。2007年,大学毕业的袁起放弃了别人眼里大热的职位,义无反顾地回到家乡农村种甘薯,这一种就是14年。

“在实习期间,我曾接触落后国家及发达国家的一些人,强烈的贫富差异深深触动了我。想想依然贫穷落后的乡亲和几十年都没变化的老村子。我就给自己说,一定要尽己所能,帮助乡亲们致富。”袁起说起当初的选择,神情依然坚定。

■引领“种植革命”

袁起通过深入调查走访,发现当地是高亢山地,缺水较为严重,农户普遍种植小麦、玉米等普通作物,加上靠天吃饭,亩产量比平原地区少三分之一以上。通过向徐州农科院专家请教,袁起确立了创业的方向和目标。在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和徐州农业科学院的专家教授指导下,袁起根据江庄镇的土壤、气候实际情况,引进了紫薯、彩色花生和高档菜用型豌豆等新的作物品种进行示范种植,在当地引领了一场新品种、新模式、新技术“种植革命”。

为了让村民从心里接受他,袁起坚持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户做。他率先流转了168亩土地,成立了贾汪区首家土地股份合作社,创新了基本股、投资股、管理股的股权设置。

通过新品种种植示范,“彩色花生”中的新品种“9519”号花生亩产达到720斤,每亩增收近550元;“高档菜用型豌豆”较常规越冬作物增收600元;尤其是紫薯,每亩较常规作物增收800元。周边村民纷纷效仿,跟着引种扩种。2010年江庄镇高村、竹园、周埠、铙钹、保林、江庄、大路等7个行政村8000多亩土地改良了甘薯、花生品种,带动农户增收800余万元。

■带领群众共同富裕

2013年,袁起创立了徐薯薯业科技有限公司,从事甘薯全产业化发展。如今,徐薯薯业科技有限公司已经实现甘薯全程机械化栽培管理和精深加工,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经济效益。

针对我国北方地区的甘薯种植都停留在一年一季的模式,袁起不断摸索研究,通过集成全程机械化生产、薯蔓粉碎还田、深松浅翻蓄水保墒、减量增效施肥、水肥一体化、甘薯早期病虫害识别、田间病虫害绿色防控、除草剂与控旺剂的安全施用等技术,在淮海经济区创新“一年两季”鲜食甘薯种植的栽培模式,亩均增收1800元。以鲜食甘薯为主要原料,开发地瓜干、甘薯杂粮粉、甘薯泥、甘薯薄饼等甘薯系列休闲食品和快销产品,建成年处理6000吨的甘薯精深加工产业集聚区。

致富不忘乡邻,作为徐州市“三乡工程”能人返乡中的领军人物,袁起将种植技术倾囊相授,提供大量就业岗位,带领当地群众种植甘薯、紫薯。目前,袁起牵头组建了徐州现代甘薯产业研究院,领办建设了合作社及家庭农场,带动贾汪区及周边薯农发展特色甘薯种植10000余亩,收益达1796万元,年安排当地农村劳动力1376人次,实现经济、社会效益的“共赢”,帮助父老乡亲在土里掘出“黄金”。

■不遗余力推广甘薯种植

在立足自身发展的同时,袁起秉着高度社会责任感,把彩色甘薯推广到了贾汪区的汴塘、耿集、塔山,铜山区部分乡镇,徐州周边的赣榆、盐城,江苏周边的枣庄、河南民权等地方。同时,围绕甘薯深加工,配套发展甘薯种植,形成生产、加工、销售合作服务一条龙,打响了“中国甘薯NO.1”品牌及“徐州甘薯”地理标志产品。

如今,袁起和他的团队瞄准“万亩甘薯过亿元,一块甘薯富万家”的目标,充分发挥国家甘薯产业体系的技术优势,建设集甘薯引种繁育、高效栽培、保鲜储藏及精深加工于一体的“江苏甘薯产业示范园”,逐步增加农业农村经济收益。

袁起说:“作为一名返乡创业青年和共产党员,今后要在乡村振兴中,发挥自己的模范带头作用,为建设美丽乡村奉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