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治融合” 建设“善治徐州”
|
◎徐报融媒记者 王彬
9月9日下午,在市政府召开的“十四五”重点专项规划“善治徐州”新闻发布会上,市委政法委、市委网信办、市公安局、市发改委、市应急管理局等部门对《“十四五”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发展规划》等规划概况进行发布和解读。
“十四五”时期,建设“善治徐州”,全面推进我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系,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徐州,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如今,描绘未来5年“善治徐州”建设蓝图、事关徐州百姓生活的相关重点专项规划全面出台,更是为平安徐州建设铺就了一条平安大道。
打造“善治徐州”靓丽名片
《“十四五”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发展规划》提出,“十四五”时期,我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以党的领导统筹推进“善治徐州”建设,全面提升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到2025年,实现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治理能力全面提升,“善治徐州”成为服务保障“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靓丽名片。
规划同时提出“五治融合”的具体措施,发挥政治引领作用,加快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发挥德治教化作用,完善社会主体参与公共服务的制度机制,进一步提升社会文明水平;发挥自治基础作用,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推进基层民主建设,完善社会协同机制,打造专业化社会治理队伍;发挥法治保障作用,建设科学完备的市域法治规范体系、公正权威的法治实施体系、规范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深化平安徐州、法治徐州建设;发挥智治支撑作用,推动社会治理体系架构、运行机制、工作流程的智能化再造,依托大数据为社会治理赋能增效。
让“诚信徐州”
成为高质量发展引擎
《“十四五”信用体系建设发展规划》提出总体目标是到2025年底,我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进入全省第一方阵,领跑淮海经济区,争创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诚信徐州”品牌成为全市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
人无信不立。“十四五”时期,我市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基本覆盖至各行各业,争创20个省级信用监管示范部门、3个省级示范试点县(市)区。公共信用信息系统归集数据达33亿条,省、市、县三级信用系统一体化建设稳步推进,服务能力不断强化。信用服务和产品得到广泛应用,便民惠企应用场景达到25个,经营类信用贷款余额达到1500亿元,信用服务机构达50家。诚实守信的文化和理念深入人心,全社会信用水平显著提高,诚实守信的良好社会氛围更加浓厚。全面对接“信用长三角”建设,建立淮海经济区信用合作机制。
建设“最安全交通”
常态化推进“梳网清格”
《“十四五”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和指挥交通管理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我市将坚定“发案率最低,破案率最高”和建设“最安全交通”的奋斗方向,聚力实现“立体化建设更加严密扎实、专业化防控更加精准有力、智能化应用更加全面普及、法治化保障更加规范健全、社会化协同更加广泛深入”的具体建设目标。
市公安局将实施社会治安除尘工程,全力打造“克敌制胜”的撒手锏。围绕“一个人进入徐州就全部在掌握之中”目标,构筑圈层查控、单元防控、全要素管控“三张网”。围绕道路交通、危险物品、群租房、大型活动的安全监管以及常态化疫情防控等重点工作,常态化推进“梳网清格”。
深入推进公安“放管服”改革,全面优化营商环境,强势开展海外利益保护,为我市“工业立市、产业强市”战略保驾护航。打造具有警务特色的“数据文化”和更多“实战管用、基层爱用、民警受用”的公安科技应用产品。
创建安全发展示范城市
着力推进“六大重点工程”
《“十四五”应急管理发展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将着力推进创建省级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安全生产风险防控与隐患治理、自然灾害风险普查与防治、应急救援保障能力提升、“智慧应急”建设、应急宣教培训等6大重点工程,对相关目标、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进行了细化分解,确保上级要求在我市落地生根。
将以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为总牵引,从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一年小灶”大力度高标准转入“三年大灶”,统筹推进危化品综合治理、工业企业安全风险报告等上级“规定动作”,注重结合徐州实际深化“自选动作”。以增强风险防控能力、应急救援能力、应急保障能力、应急科技支撑能力和社会协同共治能力为抓手,加快推进建设市县镇三级应急指挥系统。推动构建淮海经济区应急救援区域联动合作机制。
推进灾害风险调査和重点隐患排查、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修复、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和避险移民搬迁、应急救援中心建设、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自然灾害防治技术装备现代化等8大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