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徐州新闻 > 民生 > 正文

港产城一体融合,徐州奔向国际一流“陆港新城”

2021-09-08  来源:徐州日报  编辑:孟祥
2021-09-08  徐州日报

伴随着一声汽笛长鸣,徐州淮海国际陆港运营有限公司当月组织的最后一列中欧班列顺利开进铜山站,8月份班列开行工作圆满收官。

据了解,徐州中欧班列7月份开行52列,同比增长13.76%,环比增长58.6%;8月份同比增长63%,环比增长12.7%。连续两个月刷新徐州中欧班列月开行量最高纪录。同时,8月份徐州中欧班列还创下了江苏省内中欧班列开行量第一名、回程班列中铁上海局集团第一名的可喜成绩。今年1-8月份,陆港运营有限公司累计开行中欧班列231列,累计完成贸易额2.9亿美元,同比增长52.6%,已超过去年全年贸易额,实现了进出口贸易额的高速增长。


打造“双循环”桥头堡 中欧班列加速发展

进入下半年以来,在徐州港务区党工委、管委会的坚强领导下,陆港运营有限公司持续发力,积极对上协调出口计划,通过建立精准班列调度组织机制、倒排月度回程计划表等方式加大回程班列组织力度,创新管理机制保障班列顺利到发,实现了中欧班列开行量大幅增长。

在紧锣密鼓地组织班列开行的同时,陆港运营有限公司持续优化揽货体系、完善通道体系建设,为完成开行任务提供了新的支撑。8月4日,首开白俄罗斯去程家用电器班列,点对点直达欧洲重要枢纽站;8月25日,首开跨境电商班列,徐州市及周边地区的电商货物搭乘中欧班列可直通欧亚;七八月份,连续开行多列波兰干衣机回程专列,波兰回程已呈常态化运行。徐州中欧班列货源结构、物流模式得到不断优化,抗风险能力不断提升,为徐州中欧班列的加速发展夯实了基础。

构建特色产业体系 打造国际“陆港新城” 

为充分发挥改革牵引作用,推动淮海国际陆港实现更高质量、更具活力发展,江苏徐州市委印发《关于支持建设淮海国际陆港改革创新试验区的意见》(徐委发(2021)26号)。到“十四五”末,要把淮海国际陆港基本建成创新活力迸发、竞争优势彰显、区域辐射带动力显著增强、国内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的改革创新试验区,初步成为华东地区重要的物流集散地和辐射全国的区域分拨中心,“一带一路”沿线领先、全国排名靠前的内陆型国际中转枢纽港。

《意见》提出,淮海国际陆港要围绕“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枢纽节点、‘一带一路’交汇点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内陆国际化枢纽经济策源地、长三角北翼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发展定位和“国际化、全功能、现代化”建设目标,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引领,着力优化体制机制,完善政策体系,提升平台功能,激发市场活力,打造具有鲜明徐州特色的改革创新试验区。

《意见》提出,淮海国际陆港要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临港产业、枢纽偏好型产业,打造全产业融合、全功能配套、全链条增值的陆港经济全产业链体系,建成深度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的陆港经济集聚区和经贸合作通道。实现公、铁、空、水、管“五通汇流”无缝对接,多式联运流程畅通无阻,打造大集大散、高效协同、辐射周边、联通世界的现代物流枢纽。


建设淮海国际陆港改革创新试验区从哪些方面着手呢?《意见》提出,高质量编制徐州淮海国际陆港建设发展规划、产业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实现港产城一体融合。高质量建设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联动创新发展区,争创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新片区。全力申报创建国家铁路货运开放口岸、内河水运开放口岸,申报汽车整车进口口岸,与霍尔果斯、二连浩特、阿拉山口、满洲里、绥芬河等建设共享口岸。积极申报进境原木、粮食等海关指定监管场地。建立完善淮海国际陆港“一区多点”开放功能共享机制。

淮海国际陆港还将完善基础功能,建设一批集装箱堆场和配送中心,推进枢纽建设与城市空间、产业布局有机融合。拓展徐州中欧班列开行线路,加大开行班次和密度,提高货品附加值,打造江苏中欧班列汇集点,争创国家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示范工程。创新构建“中欧班列+”体系,加强与徐州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中心、亿吨大港、国际邮件互换局等开放平台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业务互通。复制推广自贸区改革试点经验。申报顺堤河作业区中欧班列到达功能。

为进一步完善集疏运体系,《意见》提出,淮海国际陆港要完善港口铁路专支线和高等级疏港公路,加快推进顺堤河作业区二期码头、大许站高铁货运中心、观音机场至大许站铁路专用线、徐宿连运河、310国道连接线等项目建设,构建内畅外联、高效互通的立体化综合交通网络。加强与上海港、宁波港、青岛港、太仓港等沿海沿江港口合作联动,积极拓展徐州至连云港铁海联运,培育内河集装箱航线,主动参与构建长三角北翼物流“黄金三角”体系。

《意见》提出,要优化“路地联动”和区域合作机制,加快铜山铁路货场升级改造、铁路专用线建设,打造国家铁路物流中心。加快培育枢纽偏好型产业,推动港区、物流园区、产业园区协同发展,做大做强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大力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临港先进制造业、临港高端服务业,加快大型专业园区基地建设。深度融入区域产业链供应链,支撑长三角制造业高质量集群化发展。

为加大对建设淮海国际陆港改革创新试验区的支持力度,《意见》列出55项《徐州淮海国际陆港改革创新试验区重点项目清单》。计划进一步扩大港务区管理权限,港务区可以全面行使县或区经济管理权限,将相关市级管理权限依法赋予港务区。加大财税支持力度,经营性用地土地出让收入市级集中部分,全额定向用于陆港基础设施和功能性项目建设。设立淮海国际陆港产业发展基金,市产业发展引导基金给予最高 30%比例的出资支持。深化港务区投融资体制改革,做大做强投融资平台。港务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研究成果统筹纳入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 年)。优先将陆港重大项目列入国家和省、市重点项目。支持陆港铁路、航空、水运、轨道交通、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

编辑:孟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