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徐州:“从灰到绿”矿竭城不衰,生态转型筑牢产业升级“四梁八柱”
徐报融媒记者 季芳
“时尚大气,科技感十足,大黄山,美得让人越来越认不出了!”连日来,江苏省徐州经开区杨山路上,集“硅芯片高端制造、硅科技研发孵化、硅人才品质生活、硅技术创意文旅”于一体的大黄山硅科技小镇,正吸引着全城关注的目光。
新故相推舒画卷,丹青妙手向翠峰。昔日矿区,如今正破茧转型,业兴城美,未来可期。
从灰到绿 生态建设引领转型
徐州矿务集团第一医院、矿山路……行走在今天的徐州大黄山,矿区的记忆依旧深切。
徐州大黄山煤矿1958年建成投产,2002年底,随着最后一座煤窑——夏庄煤矿关停,大黄山煤矿采煤作业全部停止。
矿虽停了,但很长一段时间内,大黄山依旧保留着最初因矿而兴的产业模式和矿区独有的灰蒙蒙的天,辖区内水泥厂、水泥搅拌站等集中,工业基础薄弱,生态包袱沉重,转型迫在眉睫。
城镇转型,点多面广,“牛鼻子”咋牵?
“穿新鞋、走绿道,跳出资源找出路,生态建设引领转型。”徐州大黄山街道党工委书记郑再武这样形容大黄山的转型之路。

理念一变天地宽。
换道绿色发展,大黄山先后关停了200多家水泥厂、搅拌站、小码头、小砖厂等散乱污企业,否决了一批高污染、高能耗项目;通过积极争取省、市、区资金支持,先后治理采煤塌陷地2000多亩,修复治理小黄山等废弃矿山700余亩,盘活低效闲置土地9000余亩,因地制宜修建了大黄山森林公园,休闲旅游得到发展。昔日矿区的天蓝了,水清了,机遇也更多了。
从单一到多元 产业迭代升级迸发活力
昔日徐州夏庄村村委会,今日 “开沃新能源乘用车零部件生产基地”项目建设指挥部。昔日夏庄煤矿,今日江苏开沃汽车有限公司。
从昔日矿区到今日绿色产业新城,“老工业”换上“新马达”, “老矿区”有了 “新引擎”,在绿色转型指挥棒的引领下,一个全新的绿色大黄山正扑面而来。
2020年9月,全球单体最大规模颗粒硅项目——协鑫集团旗下江苏中能硅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首期5.4万吨颗粒硅项目正式开工建设,项目首期1万吨项目已于今年年初达产。2020年10月,徐州鑫晶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12英寸大硅片成功下线,填补了江苏没有大尺寸硅片生产的空白。两大项目的实施,也意味大黄山硅材料产业的绿色转型之路迈入更高阶段。

与此同时,徐工集团、江苏恒久钢构股份有限公司、徐州瑞马科宝金属制品有限公司等一批传统制造业也加速数字化转型,十多个企业技改项目陆续上马,两个车间获批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据统计,近三年来,累计新增“四上企业”64家,其中工业企业38家,新获批高新技术企业30家,拟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45家,上市梯队企业5家。

除徐州综合保税区、开沃新能源乘用车零部件制造基地、徐工特种机械等一批新建重大产业项目陆续建成运营外,围绕“1335”现代产业体系,近三年来,累计实施重大产业项目39个,其中省重大产业项目6个,市重大产业项目12个,天通新材料产业基地、卡特路面机械保税加工等24个重大产业项目正在建设中,产业迈向中高端的态势初步形成。
从“挖资源”到“创机制” 改革创新筑牢发展硬底盘

从“一煤独大”到成为徐州经开区“一核两翼”重要“引擎”,如今的徐州大黄山已成为发展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半导体等重大产业的主阵地。
既要引得来,更要留得住、发展好。
面对百舸争流的产业竞争形势,大黄山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转型发展的关键支撑,创新建立“项目管家”全生命周期推进机制,不断巩固拓展“有求必应、无事不扰”内涵,全力服务企业发展、项目建设。不断完善“一港一路一纵三横”多式联运路网体系,打通产业发展的黄金廊道。不断深化平台载体优势,京杭运河北高端智能产业园全面启动,精密制造产业园等项目开工建设,打开了产业集聚的新天地。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作为徐州众多矿区的代表,徐州大黄山坚持绿色发展,坚定不移地走创新改革、转型突围之路,做活了土地改革、项目建设、产业发展、营商环境等一篇篇大文章,推动了新旧动能转换从“初见成效”到“取得突破”到“塑成优势”的一步步变革。
编辑:孟祥